衛武營本事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 Matthias Jung / 2014年德國萊茵歌劇院演出劇照
文|呂岱衛 資深音樂人、樂評家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本劇主要建構在「空間」與「秩序」的象徵之上,開場與結尾均以「審判」為場景,突出正義與秩序的主題。第一幕中,土地(Land)一詞頻繁出現,代表日耳曼地區與外族間領土的爭奪,進而隱喻德意志民族統一的渴望。而「天鵝騎士」羅恩格林的登場則被視為上帝派遣的神祕使者,他的出現使得歌劇中的場景布拉邦成為德意志統一的縮影,回應19世紀的政治分裂。
第二幕則通過歐圖德的登場與男女主角的婚禮場景,呈現「進入」與「打破平衡」的戲劇動作,預示整體空間秩序的崩潰。第三幕中,洞房場景將「進入」的戲劇行動推向高潮,以著名的〈婚禮合唱〉為核心,象徵幸福與和諧。然而,華格納設置了極具矛盾的元素。艾爾莎因懷疑羅恩格林的身分,求他揭示自己的「祕密」,顯示了她從信任轉為猶疑,從理想愛情走向對神祕力量的不安。當羅恩格林拒絕揭露自己的身世時,泰拉蒙的行刺行動進一步深化了悲劇性,象徵著世俗世界對神聖秩序的威脅。整部歌劇藉由「空間內化」,將藝術、理想與秩序的關係以具體場景呈現出來。
最終,羅恩格林公開自己的「祕密」——他來自聖杯國度。這一「祕密」本質上象徵著藝術的理想境界,代表著純粹、神聖且不容懷疑的空間。然而,當此祕密被揭開,理想與現實的界線隨之崩潰。華格納藉此隱喻,理想化的藝術國度無法長存於充滿混亂與懷疑的現實世界。羅恩格林的離去象徵著理想幻滅,而艾爾莎的死亡則突顯悲劇的無可挽回。
《羅恩格林》並非簡單的愛情悲劇,而是藝術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華格納透過空間內化、祕密揭露與角色矛盾,在舞台上展現了一幅藝術理想幻滅的圖像。儘管羅恩格林的離去意味著理想無法在現實長存,卻也凸顯藝術本身作為人類靈魂寄託與文化象徵的重要性。因此,《羅恩格林》不僅是一部歌劇經典,更是對人類情感與理想的深刻思索。
今年九月,衛武營將首度在臺灣帶來這齣華格納經典歌劇的全本演出,這不僅是華格納藝術理想的重要展現,更是其影響力跨越時代的見證。〈婚禮合唱〉至今仍廣泛流傳,而新天鵝堡的建築靈感亦源於此作,足見其文化深度與美學價值。讓我們一起來領受華格納的歌劇藝術,體會偉大的藝術家如何用音樂與戲劇揭示藝術本質,並實踐崇高的藝術理想。
節目資訊
9/4(四)-9/7(日)
推薦閱讀
在每個分岔路上,都重新一次的「我願意」:專訪《文雄與秀英》演員 巴鈺
近年來以主持闖出為自己立下名號的巴鈺,其心從未離開過戲劇。事實上,除了電視圈的經歷之外,巴鈺在出道初期,便曾與臺灣最早嘗試音樂劇製作「嵐創作體」合作。體驗過劇場的人,心中將會永恆的被打上一道聚光,心心念念著場上的光與熱。以至於,數年之後,即便巴鈺演過電視、拍過MV,主持過無數行腳、綜藝節目,且數次入圍金鐘獎。她仍然一有機會就向舊識詢問,何時還有機會再一次走進排練場?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