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攝影|kito
文|Stella Tsai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
來到第三年,葉名樺持續帶著勇氣,領著女孩走進奇幻冒險的世界,挑戰衛武營戲劇院,完成這齣集大成的臺版《胡桃鉗》。這齣芭蕾舞劇不僅成為三年來衛武營歲末年終的親子首選,也為許多觀眾添上一段絢爛的聖誕回憶。
人生映照舞台,用舞劇刻寫芭蕾女孩的成長軌跡
走過童年與青春的時間軸,第三部曲的女孩年齡設定躍至20出頭,初入社會、面對現實的芭蕾少女。過去的挑戰仍縈繞心頭,眼前面對的是攸關生計的難關。劇情設定的打工橋段,呼應著每位舞者必經的成長路。
若說前兩部曲是葉名樺對童年的回望,第三部曲更像是此刻剛過40大關的她,對自己與所有仍在路上的成年舞者的刻畫與鼓勵。她深刻體會時間與經歷在一個人身上帶來的影響,也據此為這趟三年之旅寫下定義:傳承。
從劇場服裝設計家林璟如的芭蕾舞衣工藝,到傳承過往舞劇精神、注入當代眼光的燈光與舞台設計師;以及從世界各地甄選而來的潛力舞者等,都在這三年因應《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逐一浮現,在高雄建立起芭蕾舞劇所需的專業與產業需求。
攝影|李建霖
用一齣《胡桃鉗》舞劇,建立聖誕的美好記憶
葉名樺猶記得最初的製作目標,是希望《胡桃鉗》能成為臺灣觀眾的聖誕傳統。在二部曲演出時更發現有許多觀眾再度攜家帶眷前來,甚至在演後排隊與芭蕾舞者合照。她從觀眾眼中看到了他們對舞劇的著迷、對芭蕾舞伶的憧憬,以及讓這齣作品成為節慶傳統的可能。
她的編舞也跳脫了傳統芭蕾,不是將舞者放進固定的框架,更像是創造一個思考的環境,讓舞者展現真實自我。會跳、會編的舞蹈家葉名樺會依據每個舞者的狀態給予編舞指示,讓舞者在角色中呈現獨特的個性與舞蹈能量。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某次排舞中她要求舞者回應、表達意見,對方卻當場落淚。「我才想起,舞者的學習過程中並沒有被鼓勵表達自己,使得他們缺乏做決定與表達自己的自信。」葉名樺醒悟到,這樣的畏懼與不自信正如同故事裡的小女孩,成為一道身體記憶,隨著她們成長,影響往後的人生。
如果童話故事能翻轉角色的命運,真實的舞者人生也可以嗎?此刻的葉名樺還沒有答案,但她想從這齣作品開始嘗試。在排練中,一點一點將自信還給他們,鼓勵舞者思考與表達,而她就像個雕刻家,順著木材的紋理,雕出擁有個人特質的藝術品。
這是葉名樺想送給每位參與、欣賞這齣舞劇的孩子們的禮物。也許未來某一天,他們的身體會在聽到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時被喚醒,想起小時候的聖誕節,有胡桃鉗,有芭蕾。
節目資訊
12/19-12/21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電音與現代舞的熱血共振
由編舞家布拉瑞揚・帕格勒法領軍的現代舞劇作《我・我們》,集結舞蹈、電子音樂與影像多重跨域創作,自2023年開演以來好評不斷。今年十月,《我・我們》第一部曲即將首度進軍高雄衛武營演出,本次特別邀請舞作的音樂統籌ABAO阿爆(阿仍仍)、編曲與混音師溫娜Wenna,從「音樂製作」的角度分享她們的創作故事。
跨劇種的對話:從京劇到歌仔戲——導演黃宇琳的跨界視野
從京劇身段到歌仔戲舞台,導演宇琳的藝術旅程,橫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戲曲語彙。 2016 年起,她開始與歌仔戲結下緣分,最初是以「身段指導」的角色參與,協助演員打磨角色;而隨著經驗累積,她逐漸轉換到導演的位置,必須同時掌握整體場景氛圍與演員表演的化學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