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妳敢不敢,不愛任何人——蔡佾玲的《海妲.蓋柏樂》
文字/郝妮爾
圖片提供/衛武營行銷部
在進入戲劇系之前,蔡佾玲從未真正思考過「外貌」這件事。
過去在女校長大,沒有異性的對照,也不覺得需要特別打扮,一切相對自然。然而十八歲進了戲劇系、開始接觸角色分,她才第一次意識到,原來長相會成為很多事情的起點。
「在此之前,我很想演茱麗葉,但實際上拿到的多半是茱麗葉的母親,或者比較冷峻、疏離的角色。」她笑著回憶。那時候她才逐漸明白,這張既美麗卻帶著冷冽氣質的臉孔,與「距離感」天然連結,為她帶來了機會,也設下了侷限。
話說回來,成長過程裡,她一直都對對「女生該是什麼模樣」的討論始終感到不自在。「大家會說誰很可愛、誰是主流美,但我從來不覺得自己一定要被分類。」她說。
所幸家庭給了她另一種養分:母親是職業婦女,堅毅而自主,父親的姐妹們也在失婚後獨力撐起家庭。這些身影讓她習慣「女生靠自己」的日常,不必因為不屬於主流而懷疑自我。戲劇系的訓練,迫使她正視外貌與角色的直接關聯,且能認真審視自己屬於什麼樣的「材料」。
她承認自己是個害羞的人,與人交往時多半保持謹慎,而外貌又讓他人與之維持一種距離。「一開始我覺得很尷尬,但後來發現,這樣的距離其實很舒服。因為有了距離,我不必對所有人都很熱絡,可以慢慢觀察、慢慢靠近。」所以,當她真正想親近某人時,反而會用更私人的方式揭露自己。「我會講一些很可愛或奇怪的事情,別人一開始會被嚇到,但那就是我。」
冷峻的外表與溫和靦腆的性格交錯,於是造就了她在角色上的多樣性。當然,蔡佾玲也不否認外貌的紅利。
「演員就是被觀看的職業,你長得好看,確實就比較容易拿到角色。」她坦率承認,且停頓了一下,接著補充,「如果我能在外貌的框架裡找到更多彈性,那我就會往自由更靠近一點。」
蔡佾玲總結,選擇成為演員,本質上就是選擇了一份追求自由的職業。「我覺得幸運的是,因為讀戲劇系,我可以選擇角色、選擇方法。我不必被綁死在某個審美或派別裡。這些方法都是工具,只要能留下痕跡、能被運用,就能幫助我擁有更大的自由。」她相信,每一次角色的經驗都會在演員身上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正是自由的基礎。
「自由,不只是拒絕外界的期待,而是能把不同的形狀收進身體,再選擇怎麼回應舞台。」她說。
於是,不再糾結於「能不能演茱麗葉」,而是明白:每一個角色,無論冷峻或柔情,都在塑造她的形狀,讓她逐漸成為更完整,也更自由的那種演員。
怎麼有人,可以不愛任何人?
接著,讓我們回到蔡佾玲年底即將挑起的大樑——《海妲·蓋柏樂》
「有時候會有人問我,如果有機會挑戰一個大角色,會想演什麼?」蔡佾玲回想起與一些老師閒聊的時刻,她原本只是隨口提到《海妲·蓋柏樂》,沒想到如今竟真的走到衛武營舞台。
蔡佾玲說:「這不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很適合,而是因為它像一座高山。我要爬爬看,看看能不能在過程裡找到更多關於自己能力與思想的東西。」
《海妲.蓋柏樂》是易卜生筆下的經典,將軍之女因婚姻妥協選擇一名學者,卻在愛與慾望的缺席中不斷操弄他人。她焚毀情人的著作、將槍交到他手中,最終引發一場以自毀為代價的權力遊戲。蔡佾玲形容:「這角色真的很難。她大部分的台詞都像是隨口插入兩句,看似無關緊要,卻總帶著弦外之音。她周旋在眾人之間,操控每個人,最後連自己的毀滅也掌握在手裡。」
但真正讓蔡佾玲困惑的是:她為什麼什麼人都不愛?
「我真的不能想像一個人完全不愛任何人。她只是想要利用,獲得資源,但一點點的擁抱、連結她都不要嗎?做到這麼徹底是假到什麼程度?對,我覺得她很愛自己,但她愛的到底是什麼?她自己好像也不知道。」
蔡佾玲思考,這也正是海妲的殘酷——將軍之女,手裡拿著槍,卻膽怯得連懷孕都害怕;她渴望自由,卻因極度在乎流言蜚語而走向自毀。「她無法接受別人怎麼看她,她要掌握一切。當她意識到自己可能被別人議論時,她寧可死,也不願失去控制。」
如果僅僅把海妲看成十九世紀的悲劇角色,她或許只會停留在經典的殿堂裡。但蔡佾玲看見了當代的影子。
「我常常覺得,現代的網紅生活,很可能就是海妲的生活。他們要最好的衣服、最好的場合,要別人看他們是最無暇的那一面。可是這樣真的快樂嗎?」
這層思考,甚至讓她聯想到自己身邊的人。
「我有一個親戚,他們的生活幾乎就是活在謊言裡。外面總是擺出有錢人的姿態,告訴別人女兒留學、嫁入豪門,可是實際上充滿了矛盾與不誠實。那時候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惡』可以這麼平常,甚至不是轟轟烈烈的,而是日常生活中一種無所不在的傷害。」她停頓一下,語氣放輕,「這經驗讓我理解海妲。她的惡意不總是大刀闊斧,而是滲在日常對話裡,隨口的一句酸語,背後卻帶著足以摧毀的力量。」
也因此,當她面對這個經典角色,感受到的不只是高山般的挑戰,更是與現代社會的連結。《海妲.蓋柏樂》之所以歷久不衰,正因為它揭露了一種共通的焦慮:人們渴望掌控,卻同時被掌控綑綁;人們以為擁有權力就能自由,卻在權力之中失去自由。
「我好奇的不只是她的殘忍,也是她的痛苦。」蔡佾玲說,回到最初的提問:「對啊,她到底,為什麼什麼人都不愛呢?」
蔡佾玲過去曾在《慾望街車》裡演過白蘭琪,那是另一種戲劇化的慾望;而海妲則是更冷靜、更毒辣的慾望。她形容,「深入這種角色的幸運是,文本寫得夠好,不需要我去搔首弄姿,它本身就有足夠的力量。我要做的,就是誠實進去,找到那些慾望與惡意的線索。」
「最後我希望觀眾能感受到一種快感。」她說。
那層快意,不是因為海妲的惡,而是因為我們看見了自己心裡那些壓抑的小奸小惡,她替我們做了。她沒有控制住,而我們大多數人會控制。
這就是她的經典,也是她的當代。
也是蔡佾玲下半年將浸淫其中的感受。
節目資訊
11/22(六)14:30、11/23(日)14: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最完美的組合!
在疫情發生之前,捷克愛樂開始進行一個長達四年的柴可夫斯基計畫(The Tchaikovsky Project),他們和指揮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 b.1952)要花四年的時間,在樂季演出柴可夫斯基,同時也進行捷克愛樂的「柴可夫斯基交響及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而這也是他們「唯一」除了和當時的首席指揮貝洛拉維契(Jiří BĚLOHLÁVEK, 1946~2017)合作之外的錄音計畫,畢契科夫也被任命為這個計畫的計畫總監。
花腔女高音的完美化身──談娜塔莉·德賽的「奇蹟歌聲」
1999年,當時還在巴黎求學的我,偶然入手一張封面極為吸睛的CD唱片~《Vocalise》。封面上的娜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擁有一雙靈動的大眼睛,神情俏皮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