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慢慢來-身體凝聚的勞動書寫:《勞動狂想》表演者的話
內文整理|孫月怡、余祐瑋
《勞動狂想》是場對「勞動」和「工作」的思索、想像和體現,不同於大眾對馬戲「驚險刺激」的既定印象,它不追求快速炫技,而是藉由放慢的身體語彙,展現馬戲技巧中細微的節奏與韻律,讓觀眾得以透過極具風格的「慢馬戲」細細品味。
法國編創克萊蒙.達贊多次來臺與來自不同訓練背景的臺灣藝術家展開交流。透過各自的文化脈絡、人生經歷與專業技藝,他們逐步凝聚默契,開拓表演空間的可能,最終以馬戲、舞蹈與戲劇交織出一則寓言。
由於演出者背景多元,如何將每個人的特質與風格揉合成一個完整的作品,成為克萊蒙在編創過程中的一大挑戰。而在這段排練旅程中,演出者們也留下了真切的感悟:有掙扎與疑惑,也有發現與突破,甚至是對未來的期待。
當你慢慢閱讀這些文字時,將更貼近這群表演者,聆聽他們的心聲。或許,你也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勞動狂想》的連結,並與我們一同踏上這趟詩意旅程。
❝《勞動狂想》是場對勞動的重新解讀,透過戲劇、舞蹈、馬戲的勾勒出不同身體性對於「勞動」的闡述,對於快速的勞動,轉化為慢的藝術質地,更能逐幀拆解動作的傳遞及情緒的湧現,是一部深入心的探索,期待能撞擊在經歷中的勞動時刻,鬆動緊繃、壓抑和不安的藝術之旅,期待我們都能在想像中見面。——表演者|王弈樺 |
「我覺得自己是個幽默風趣的人」王弈樺覺得他不僅是幽默風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也是想像力滿溢的創作者。對他而言,雜耍、倒立與翻滾並不只是技巧,而是他最獨特的語言與武器。 身為 Eye Catching Circus 創造焦點的副團長,王弈樺在團隊中同時扮演創作者與表演者的雙重角色。他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走跳馬戲領域已超過二十年,從未停下探索的腳步,熱愛跨域實驗,嘗試將馬戲、物件操作與當代舞蹈的肢體性結合,並引入社會、生活、科技等議題,以「創造詩性般的身體閱讀,敘事性的馬戲技藝」為目標。對他而言,創作不只是舞台上的展演,更是一種持續創造能量、開拓無限可能的過程。 |
❝這個世界的混亂從大到小從外在到內在,讓人感到渺小而無力。《勞動狂想》是一群人以身體行動在平等中實踐,在困境裡掙扎。藝術微小但它讓我們記得每個選擇與行動都有重量,即使微弱也能無聲的推動,慢慢改變方向。——表演者|王筑樺 |
1991 年出生於臺北的王筑樺,現為自由藝術工作者,活躍於表演、教學與攝影等領域。多重身分使她的創作蘊含敏銳的觀察力與細膩的感受力。如何讓「意識帶領身體行為而產生動作,身體表演如何闡述內心活動與外界連動」是她現階段關注的表演概念。 在創作與演出的歷程中,王筑樺於舞蹈作品之外,也嘗試戲劇作品、live arts及人像攝影,與多位來自不同國家與風格的藝術家合作,包括楊銘隆、蘇威嘉、周書毅、李奧森、林祐如、田孝慈、劉彥成、林素蓮、梅田宏明、Henrietta HORN、Rosie HERRERA和Helen SIMONEAU 等人。這些經歷讓她的藝術視野不斷拓展,也持續滋養著她在身體表演上的探索。 |
❝對於《勞動狂想》這項製作,我感受到從身體出發的藝術與勞動密不可分。過程中經歷了創作的迷惘、重組、打破與放慢,也讓我更加確信,表演不只是呈現,更是與觀眾共享生命經驗的歷程。我期待透過這次創作,帶來更多層次的感受與思考。——表演者|林睿謙 |
「我十歲就開始接觸馬戲了」從孩童時期的啟蒙,到如今就讀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林睿謙一路走來始終與馬戲緊密相伴。高空大繩與雜耍圈是他的專長,也是他與世界交流的語言。 為了拓展視野並不斷精進自我,他曾遠赴北京與法國進修,不斷在不同文化與訓練方式中,拓展肢體與技術表演可能。2025 年暑期,更赴歐洲進行高空特技的自主進修,把這段旅程視為一次與自身創作能量的對話與積累。 林睿謙的演出足跡遍及劇場、戶外與跨領域合作;他參與的「劇藝無限」的創作演出與海外交流計畫,也多次走進偏鄉,將馬戲帶給弱勢兒童,透過表演傳遞陪伴與勇氣。 |
❝參與《勞動狂想》是極為珍貴的經驗,能與克萊蒙及多位馬戲藝術家共創,開啟我身體更多想像與創造的可能。克萊蒙獨特風格激發我不同以往的肢體語言,過程中充滿驚喜與挑戰,對最終演出激盪出的跨界火花感到非常期待。——表演者|唐筠雯 |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編創研究所,擁有逾二十年舞蹈經驗的唐筠雯,長年遊走於創作、演出與教學之間,將身體感知與生活經驗交織成為作品的核心。 她的風格細膩且多變,善於透過當代表演形式探索身體語彙的可能,也因此曾與眾多國內外編舞家合作,從鄭宗龍、林志斌、潘鈺楨、姚淑芬、黃懷德,到國際編舞家劉奕伶(Bill T. Jones)、DV8、Christina MERTZANI和Gilda CESARIO 等人。這些合作不僅拓展了她的創作視野,也形塑出兼具當代敏銳度與跨文化深度的舞蹈語言。 曾多次赴歐洲進修編舞與現代舞技術,將當代舞蹈的自由與古典舞蹈的結構融會貫通,發展出獨具個人特色的創作風格。如今,唐筠雯積極投身於國際共製與文化交流,致力於透過舞蹈推動藝術的傳遞與跨域的對話。 |
❝此次參與克萊蒙創作的《勞動狂想》,其所描繪的世界觀與極端狀態之間的拉扯與對話,深深吸引我。這樣的敘事形式與風格,正呼應了我對身體與內在碰撞的想像。與克萊蒙的相遇,就像與一位未曾謀面的知己交談,彼此的思維頻率竟如此貼近,令人興奮不已。我已準備好,迎接12月那場無法預測、充滿能量的創作火花。——表演者|曹宥廉 |
曹宥廉來自臺北、年僅 22 歲的他曾與 0471 特技肢體劇場、九涉製作、合作社、僻室和大身體製造等團隊合作,現就讀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自 10 歲便展開倒立、翻滾、雜耍與舞蹈的訓練,對他而言,這些技藝早已不只是演出,而是身體語言中最自然的延伸。 近年來,他將心力投注於探索馬戲與當代肢體的交融,嘗試在特技與舞蹈之間發展出獨屬於自己的表演美學。這樣的探索不僅停留在舞台上,也延伸至跨領域的科技藝術,如聲音感測和浮空投影等,成為他創作與表演編構的素材,進一步探討「本我、自我與超我」間的心理張力,及轉譯成具象身體表達的技法。 |
❝《勞動狂想》是我首次以演員身分參與馬戲製作。期待透過這個作品發現另一個自己,並探索馬戲藝術更深層的可能性。——表演者|郭建宏 |
馬戲藝術家郭建宏,擁有超過 13 年的演出經驗,將火焰操控、馬戲方塊與水晶球表演練得爐火純青。 他的代表作《Moving Zen》靈感汲取禪宗哲學與侘寂美學,探索「不完美之美」與「生命的短暫流轉」。透過精巧的道具操控與流暢的身體律動,他創造出引人入勝的演出,喚起觀眾在觀看的同時,也回歸自身的呼吸與感受,體驗那份屬於當下的覺察與情感共鳴。 |
❝我喜歡玩團康遊戲。《勞動狂想》過去幾次排練中,透過這些遊戲,我們發現了不少有趣的群體現象。克萊蒙總能在這些過程中,把我們帶入幾個同時轉動的世界,那些世界彼此獨立,卻又共同存在於同一個空間裡。——表演者|陳品霓 |
從街頭一路走到劇場——來自嘉義新港,1998 年出生的陳品霓,自 2015 年起,她以 Battle 舞者的身份活躍於臺灣街舞圈,在街舞場域中一次次的比拼與交流中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 當她的舞步走進劇場,身體也歷經多次轉譯。她不僅跳舞,也與影像、攝影和聲音展開對話,探索身體作為媒介的敘事潛能。自 2020 年起,她縱身躍入劇場創作,與不同藝術家合作激盪出耀眼火花。 近年的重要作品包括 2024 年與攝影師陳柏頤共創的《怪物逃逸行動》,作品入選衛武營【臺灣舞蹈平台】舞蹈影像展;2025 年則參與林廷緒的《在最接近天空的地方,做一個人》,於高雄春天藝術節登場。她也曾參演德國編舞家揚・莫蒙的《舞者的奧德賽之旅》(2024)、周書毅「波麗露在高雄」推廣計畫(2022–2024)與《1875 拉威爾與波麗露》劇場重製版(2024),以及蘇品文作品《小馬尾》(2023)。 |
❝這次參與《勞動狂想》這個作品,心中抱著感恩及期待,感恩有這個平台促成這次機會,讓臺灣馬戲表演者有機會可以跟法國導演一起工作,感受到不同國家馬戲創作者,用不同的視角及方式處理馬戲。非常期待這次在馬戲平台呈現這齣作品,讓一群不同背景的表演者,在這個馬戲作品裡,使這個作品有更豐富更特別的樣子。——表演者|蔡宏義 |
UNI 優尼客當代馬戲團(Uni Circus)的團長與主要表演者蔡宏義,專精於倒立與雜技。一路走來,致力於融合馬戲語彙與當代表演形式,以身體為媒介探索動作、敘事與人與人關係之間的多重可能。 在馬戲的世界中,他用獨特的表達方式,逐漸從技術表演者轉化為創作者與敘事者。除了長期精進於倒立與高難度技巧,也關注身體如何轉化為情感的載體,將雜技元素與當代表演、舞蹈、戲劇等語彙進行有機融合。他相信「馬戲不是單純的炫技展演,而是一種能與觀眾建立深層連結、傳遞情感與思想的語言。」 |
節目資訊
12/5-12/6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輪轉千迴,只為再見伊人一面:無垢舞蹈劇場《潮》
看林麗珍的舞,就像看極慢速動作的電影。4K高畫質的影像、以每秒120幀畫面的速率,在眼前安靜流淌而過。每一幀畫面都那樣細膩而絕美。 而那樣的絕美,卻是她帶著舞者,以時間慢燉提煉的生命精華。作品中以「緩行」建構的獨特身體語彙,充滿豐富的情感細節、簡約雕琢的視覺意象,像一場莊嚴的儀式。進劇場看她的作品,不只看舞,而是走進生命的殿堂,與舞者共同完成一場身心沉浸的祭典。
一場聽覺的山野冒險:爵士歌手羅妍婷的邀請函
「好的storytelling(說故事)是把沒人講過的事情講得好,讓人能夠細細品味,」剪著齊劉海、綁馬尾,外表還像個學生的羅妍婷,一邊說一邊露出陽光般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