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最初也最終,見證奇蹟的時刻
文|林伯杰
曾有幾位聲樂巨星來臺灣舉辦過告別音樂會,2017年的71歲卡列拉斯、2005年的70歲帕華洛帝、上世紀還有66歲的次女高音露德薇希(Christa Ludwig)於1994年,皆把臺灣作為告別巡演的一站。今年11月,「年僅」60歲的花腔女高音娜塔莉.德賽(Natalie Dessay),也即將在高雄臺北舉辦告別演出。
花腔女高音宛如珠寶般珍稀,而頂尖的花腔女高音更是皇冠上最閃亮的鑽石,罕見且屈指可數。二十世紀後期,繼葛貝洛娃之後,就由九〇年代崛起的德賽獨佔鰲頭。然而她為何在璀璨之際告別歌壇?為何又稱她為「奇蹟歌聲」?應從德賽的演藝生涯軌跡看起。
1965年出生於法國里昂的德賽,她少時夢想是芭蕾舞者,爾後在接受戲劇演員訓練時,被發現擁有非凡嗓音,在建議下轉攻聲樂。畢業於波爾多音樂學院後,1992年於巴黎國家歌劇院演出《霍夫曼的故事》的機器娃娃奧琳匹亞,開啟了德賽的歌劇明星之路。
德賽那鋒利如刃、清澈如水的高音技巧,堪稱人類聲音的不思議奇蹟,再加上精湛的演技,很快地就在全球各大劇院嶄露頭角,唱遍諸如《魔笛》之夜后、《納克索斯島上的阿莉亞德涅》之彩賓奈塔、《拉克美》主角等艱難的花腔角色。
然而花腔女高音的職業風險更甚於其他歌手,就像空中飛人走鋼索般充滿不確定性。德賽的歌聲會被譽為奇蹟,在於她21世紀初曾因聲帶息肉,進行兩次手術而暫隱,卻又能再綻光彩的逆轉勝。重返歌劇舞台,德賽除了花腔角色之外,亦將劇目拓展至美聲歌劇,包括《拉美墨的露琪亞》、《夢遊女》、《聯隊之花》等,都成為她後期最為人稱頌的經典名演。
然而2013年,德賽在演出馬斯奈歌劇《瑪儂》後,宣告退出歌劇舞台。德賽誠實地說:「我從演員做起,這才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我只是繞了33年的彎路,終於回到了我的初衷。我到了這把年紀,適合的角色大部分都演完了,我不想再演茱麗葉、露琪亞之類的少女角色,就是我要告別的原因。」
德賽始終強調自己是位「唱歌的演員」(une actrice qui chante),這也是她與其他聲樂家最大不同之處。德賽解釋道:「表演更重要。對我來說,唱歌與音樂都只是一種表達方式,最終目的是獲得戲劇上的情感體驗。70%的戲劇性,30%的音樂,這並不是說歌聲不重要,因為你必須擁有那30%,你不能說,『我演戲,就算唱得不好也無所謂』。」
於是脫下歌劇名伶的戲服,德賽的演藝事業更顯海闊天空,她的演出和錄音變得多樣化,像是與法國電影配樂大師李葛蘭(Michel Legrand)合作、並參與音樂劇、舞台劇與電影演出、及主持音樂節目…等等。2012年起,德賽與鋼琴名家菲利浦.卡薩爾(Philippe Cassard)開始合作,在全世界舉辦上百場音樂會並灌錄多張專輯。
此次德賽的告別演出,亦是由她與卡薩爾兩位大師共同攜手巡迴世界,從2025年3月於巴黎國家歌劇院展開旅程。此次來到衛武營音樂廳,音樂會以莫札特《費加洛的婚禮》作為開場,有意思的是,德賽連唱四首詠嘆調,卻分別來自於歌劇中的四個角色,展現她聲音的多層次變化。
接著以「鳥」為主題的一連串法語歌曲,從蕭頌、拉威爾到浦朗克,讓我們聆賞德賽宛若夜鶯的美聲。下半場以美國歌劇為主,更突顯德賽「唱作俱佳」的特質,讓樂迷更透徹了解德賽跨越世紀的舞台魅力。
48歲從歌劇舞台謝幕,60歲告別古典音樂,德賽的歌聲未來仍繼續在其他表演領域發光發熱。曾有記者問德賽:「當妳要跨進天堂之門時,希望神向妳說什麼?」德賽回說:「幹得好,我親愛的!」。我們不必等到那天,在德賽告別歌唱舞台的最後時刻,親眼見證神所應允的奇蹟歌聲。
節目資訊
11/8(六)19: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聲音帶我們進入外婆的心
《乘上未知漂流去》是一齣非常特別的獨角戲,所有的觀眾都要戴著劇團提供的耳機,透過耳機聽到台上各種聲響,包括演員的獨白、道具聲響、音效等。這讓我想到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Simon McBURNEY)享譽國際的作品《相遇》(The Encounter, 2015),這齣戲也是一個人透過創造各種現場音效來說故事,有點像早期的電影音效,只是現場做給觀眾看。
別說沒提醒你!傳奇爵士薩克斯風大師 Joe LOVANO降臨衛武營,這場不聽你會後悔!
這是2025年最重量級的一場爵士演出之一,無論你是喜歡爵士樂的樂迷、抑或是唱聘廠牌Blue Note與ECM的虔誠教徒,都一定聽過這鼎鼎大名的薩克斯風大師喬·洛瓦諾(Joe LOVANO),而他即將再度來台、並在高雄的衛武營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