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一次看完雅絲敏・瓦迪蒙的經典作品—最想知道的還是購票連結吧
文|貧窮男
雅絲敏・瓦迪蒙1997年在倫敦創團,到現在已有28年歷史,舞團累積了18個作品,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觀看她的創作,先以時間軸來定義,2003年的《搖籃曲》Lullaby可以作為一個斷代。1997-2003是舞團的開創期,作品規模較小大約就兩三位舞者,雅絲敏・瓦迪蒙身兼編舞與舞者,可惜當年的影像很難尋得,只能透過照片與評論來理解,剛好1997年的創團作《治療師》 Therapist與2003年的《搖籃曲》都以醫院為背景,來自於她移居到倫敦後發生的那場車禍,是她在醫院中的觀察。
早期作品有著DV8肢體劇場的味道,DV8的總監洛伊.紐森 Lloyd Newson,雖然和雅絲敏同樣受到碧娜鮑許舞蹈劇場的影響,但反骨的洛伊.紐森並不想用舞蹈劇場來命名自己的風格,而是從果托夫斯基的貧窮劇場中,挪用了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透過身體能力的極致表現,也能取代語言來溝同,傳達各種社會與心理的議題。
1998年推出的第二齣製作《瑪德夫人》Madame Made,從惹內的《女僕》獲取靈感的雙人舞,詮釋著性格扭曲的姊妹,透過複製和反射來具體化個人的精神狀態。 2001年的 《怕癢》Ticklish是少數從命名就能一語道破內容,同時又折磨舞者的作品,也是侯非胥剛到倫敦參與的第一檔演出。
從此開始雅絲敏的作品邁向成熟,舞台不再是現成物件,富有創新巧思的舞台裝置與道具,巧妙結合動畫與影像,透過旋轉舞台來快速切換不同場景,整體調度的節奏,將觀眾拓展到戲劇、視覺藝術與設計相關領域,或是親子等更大的受眾,比方說近期的《木偶成人記》與即將在衛武營上演的《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雖然改編自童書,但是,探討的層面卻是成熟又深刻,要如何在舞台上透過肢體呈現鼻子變長變短的皮諾丘?要探討人之所以為人的定義?要如何透過舞台科技在台上展現現變大變小的愛麗絲?探討時間的意義為何?這都是雅絲敏作品充滿詼諧深具巧思的特色。
《搖籃曲》之後的作品舞者人數也增加到8人上下,加上她成為沙德勒之井劇院的合作藝術家,作品受到劇院的委託與共製,有了良好的製作環境,可以用舞蹈來探討更嚴肅的議題,以及舞台的豐富性。
2007年的 《正義女神》Justitia
這是雅絲敏最後一次擔任舞者的作品,觀眾如臨法院現場,在犯罪現場與法庭間的定格切換,揭開扣人心弦的犯罪動機,與背後隱藏的多重真相,同時深入探討司法系統的問題,很難想像舞蹈還能處理這麼戲劇性的議題。這部作品還有學者出了專書探討「Justitia: Multidisciplinary Readings of the Work of the Jasmin Vardimon Company」,2016。
2008年《YESTERDAY》
舞團迎來十週年慶,集結過往作品的精華,包括了2000年《LureLureLure》、2001年《怕癢》Ticklish、2005年《公園》Park、2007年《搖籃曲》等。也是她首度衣錦還鄉返回以色列巡迴的作品。
2010年《7734》
為何是7734奇怪的命名,將7734倒過來看,像是「HELL」,作品隱喻著猶太人遭到屠殺的苦難,集中營地獄般的畫面如何用8位舞者,透過肢體達成那樣慘絕人寰的感受,卻在沉重中帶有輕盈的視覺感。
2012年《自由》 Freedom
臺灣舞者莊凱雯參與演出的舞作,舞團前前後後共有臺日韓三位亞裔舞者,但從未同時出現在同一支作品中。在複雜的社會認同下,自由的多面向為何。自由、獨立、自決和自由意志要如何透過舞蹈表現?
2005/2014 《公園》 Park
2005年首演,現存影像為2014年的重演版本,舞台設計成帶有沙坑的公園,是城市的綠洲,是逃離日常生活的避難所,八個角色在這裡玩耍、打架、墜入愛河並學會生存。
2016 《木偶成人記》Pinocchio
從這個作品開始,與先前的作品有了些區隔,之前的作品都是對當代社會深刻的觀察,大多適合14歲以上觀眾,但從《木偶成人記》開始,透過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卻還能不斷創造驚奇,又發人深省,從非人變成人的過程,思索著何以為人的大哉問。
2018 《美杜莎》Medusa
充滿想像力的演出,透過簡單的道具就將神話故事帶進歷史文化中,探討美杜莎的性別與象徵意義,還有在當代生活中與環境中的各種內涵。
這些有發行DVD的作品,除了舞者人數變多,整個舞台空間,機械裝置,投影動畫影像,旋轉舞台,服裝造型,音樂的設計與整體的調度,充滿想像力與深刻的戲劇張力,都是雅絲敏創作的特色。 她並沒有著重在自創獨特舞蹈動作,從這些多才多藝舞者的身體特質中激發新的想法,擅用舞者的特長,來達成她對作品的企圖,並維持一致性。
《木偶成人記》、 《美杜莎》與這次將演出的 《愛麗絲書中奇幻冒險》ALiCE,不同於以往作品,除了她的女兒逐漸長大,又或者是奇布茲的集體生活的影響,比起世界巡演,她更在乎的是成就「家」的基地,2012年她將舞團遷到肯特郡的 Ashford,蓋了自己的舞蹈創意中心JV HOME,於2022年落成啟用,同時也在2012年推出了全日制專業發展證書課程 JV2 ,提供舞蹈畢業生銜接專業舞者之間的過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三位英國重量級編舞家洛伊.紐森、阿喀郎、侯非胥,在一場英國舞蹈重要會議開始時發表聯合聲明,譴責英國四大舞蹈學校的現代舞訓練水準,使他們必須從國外招募舞者。由此可知雅絲敏的培養後起新秀的先知灼見與實踐力。
1.尚·惹內Jean Genet,法國當代著名小說家、劇作家、詩人之作品《女僕》The Maids。
節目資訊
8/8(五)-8/10(日) 戲劇院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歐洲導演愛上臺灣歌仔戲,妙喻一特質堪比義大利即興喜劇
歐洲導演盧卡斯(Lukas HEMLEB)自2006年起與臺灣表演藝術團隊跨界合作,就深深愛上臺灣,2017年首度合作一心戲劇團,推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品,2024年再度攜手,跨越了探索與磨合的階段,以默契相融,更上層樓的作品《幻蘊迷宮》,被形容為巴洛克式的臺灣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