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2024臺灣舞蹈平台】-林怡芳 & 喬斯林.科頓辛《半屏山》+林怡芳《Party》 觀演紀錄
林怡芳《Party》 ©林峻永
文|Stella Tsai
戲劇院,橫跨整面舞台的落地大螢幕映著高雄人都熟悉的山景,《半屏山》以遠眺的綠意山頂 揭開序幕,舞台上的林怡芳獨自一人。半屏山像是一道時光之門,將旅法三十年的她拉回當年 的自己,身體如開關,在一次又一次的開啟中,揭開她的人生旅程,有時是各種形態、有時又 是不同人物的擬態,在她如水般的身體表演下,猶如人生跑馬燈般一幕一幕閃現又抽離。她的 狀態平穩,在喬斯林・科頓辛創造的舞台場景中,穩定地接球,接下每一個機關、畫面與閃現 的詞語元素,她以身體說書,在拋接中互動與詮釋,她彷彿什麼都沒有說,卻也什麼都說了。
跟著林怡芳的身體在舞台勾勒的這片風景裡漫遊,像是在閱讀她的人生小說。早在2019年 《微塵共感》她就將社會議題連結舞蹈,將生活經驗與情感融入編舞,藉由身體作為媒介,述說 事件、也傳遞言語無法表達的情感。林怡芳的身體敘事能力是帶有後勁的,鬼魂般的過往在她 此刻的身體下悠悠浮現,融入投影光幕,也像是記憶的煙霧,獨舞的她在無盡的流動中落下無 形的文字,代表著她。《半屏山》的觀賞情緒是複雜且親密的,有時旁觀她的記憶,有時又彷彿 跟在她身後,體感她的感受。
林怡芳&喬斯林.科頓辛《半屏山》 ©林峻永
同樣來自林怡芳編舞的《Party》啟用了33位素人舞者,不分男女老幼,各種形態、年紀與質地 的身體都有,對跳舞的熟練與自在度也各有特色,然而這群透過徵選加入的舞者,給了編舞家 與這支作品最重要也最關鍵的信任。儘管PJ Garvey 的音樂風格強大到自成主旋律,但在精密 的群舞編排下,舞者從獨舞、雙人舞到多人群舞,將舞台的畫面如七巧板般依序切分成不同區 塊的火花,在精心設計過的流動分組中逐一綻放,最終串成一幅流動畫,也是一場名副其實的 Party。
如同節目介紹所述,費登奎斯身體工作法被應用在素人表演者的訓練之中,每一個表演者在 既定的舞步中依然保有個人的特質與性格,但表情與綻放的氛圍無疑是享受的,透過編舞的 精準設計,不管是排舞或個人即興,都能看見表演者享受在音樂中自在調配身體動態的狀態, 享受與其他表演者交會、共舞的和諧,更享受自己在舞台上的自信綻放。若將《Party》與上半 場《半屏山》合併來看,就是林怡芳將歷經三十年的舞蹈成果,透過自己的身體寫下紀錄,再透 過教學傳遞,藉另一批表演者的身體接手發光。
林怡芳《Party》 ©林峻永
綜合上下半場兩齣舞作,林怡芳無疑是今年度最緊密扣合臺灣舞蹈平台策展主題的藝術家, 她以自己的身體講述了一部舞蹈史,也透過舞蹈展現了一群人的身體史。不拐彎抹角,直率中 隱含著溫柔,上半場的獨舞能感受到她與家鄉強烈的連結與思念,也有對往昔舞蹈經歷的回 溯與反芻;下半場的編舞,則看見她想以身體傳遞更多理念與想法的堅持與不懈。至此,年齡 與地緣於林怡芳都將不再是阻礙,只會讓人對她的下一步充滿期待。
活動資訊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在英國創團的以色列鬼才編舞家Aka侯菲胥的前老闆——雅絲敏・瓦迪蒙的舞蹈拓荒路
第一次看到雅絲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的作品,其實是因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而誤打誤撞,侯菲胥離開以色列巴希瓦舞團後,來到巴黎學習音樂同時組成一個樂團,後來樂團到英國演出後解散,他重回舞蹈懷抱,加入了雅絲敏・瓦迪蒙舞團,在2003年演出雅絲敏的作品《Lullaby》,因而找來《Lullaby》影像觀看。原本是想要看看侯菲胥青澀的舞者樣貌,沒想到卻被雅絲敏充滿肢體劇場的編舞風格所吸引,像是DV8《阿基里斯進場》enter achilles與莎夏瓦茲《太空人巷》Allee der Kosmonauten的結合。
在大寫歷史夾縫中的 i 在滴答時間中的人
《愛麗絲夢遊仙境》跟芭蕾經典《吉賽兒》一樣,都是十九世紀浪漫派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歐洲是個熱衷埃及考古、崇尚廢墟之美的時代。藍光瓦斯燈剛進入劇場,映照著舞台上的幽靈古堡,在工業革命的機器入侵的時代,以神秘的幻境提供人們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