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比青春更遠的是⋯⋯
文|黃以曦
《庫維爾1975:青春浪潮》(Courville)是有「劇場魔法師」之稱的魁北克導演羅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的劇場新作。勒帕吉一向以其高原創性與高難度的舞台技術為觀眾所熟知,但他的作品首先以其豪華炫目引人入勝,看似天馬行空,卻注入了各種他欲分享的思索,在形式玩耍與翻轉間,啟用看待人生與世界的多重視角,引入全然新鮮的觀念。
《庫維爾1975》於2021年在加拿大首演,這次羅伯‧勒帕吉搬演了一齣偶戲,由三位操偶師操持日本文樂人形偶,講述了一個男孩的故事,是他的青春,也折射著我們的時代。
故事背景設定在1975年加拿大魁北克,男孩西蒙剛滿十七歲,他和媽媽、叔叔居住在魁北克市郊「庫維爾市」的一棟單層平房裡。房子有個地下室,那像是男孩西蒙的秘密基地,他將父親的骨灰和一隻蝙蝠藏在那裡。看似平淡的日子裡,男孩卻其實懷藏著眾多煩惱,比如母親和叔叔的關係到底是什麼、自己身上那個偶然間被烙印上去的蝙蝠俠刺青,比如有個聰明的女孩喜歡上自己讓他不知所措,而長得漂亮的男生朋友似乎對聊書裡的一切一點興趣也沒有……
故事從男孩所在的默里街(Murray Street)慢慢推進,通過對這條街上人事物的探索,通過「地面vs.地下」的空間隱喻與辯證,回溯了青春期裡的陣痛、魁北克的郊區生活、一去不復返的失落城市。男孩掙扎著認識也對抗整個世界及在其中流動的語言,還有那些初時懵懂、而後才明白滲透進該世代所有人的人生的政治動盪和遷變……
《庫維爾1975》讓人想起勒帕吉1995年的電影作品《天倫夢劫》(The Confessional),而勒帕吉與機器神(Ex Machina)製作團隊也再度發揮了對空間和建築的驚人想像力,布置出一幢幢充滿層次、變換在記憶與現實之間的意象和場景。
羅伯‧勒帕吉說:「如今,世界上的逆風正彼此激盪碰撞,氾濫的善行、製造分化的憤怒情緒,這兩者皆並存於世。我們彷彿正在見證一個普遍、全球性青春期的集體時刻。」
勒帕吉讓「青春」這個關鍵字於劇中無所不在,既是青春作為某種當下,也是青春的承載和流竄,其之如何作為人們及其所生活的城市的微縮投映。
推薦閱讀
當現代變成永恆─談馬勒:《少年魔號》及李蓋悌:室內協奏曲
2023年,當衛武營國際音樂節邁向第二屆,再度邀請陳銀淑操刀。這一次,她的策展概念展現出更大的視野,特別兩場為指揮家鮑爾及衛武營當代樂團所設計的節目—《從馬勒到希爾博格》及《李蓋悌100》,讓我們看到陳銀淑豐富的歷史縱深,也激發我們對音樂中的「現代」與「當代」有更多不同的體悟。
巴洛克的璀璨珍珠—列茲妮娃 Julia LEZHNEVA
唱片世代藉由錄音來塑造明星,包山包海似乎什麼都能唱,但這種行銷方式已成過去式。如今聲樂家要在百家爭鳴的國際樂壇走紅,不僅靠的是個人的實力與魅力,還必須在某項領域獨佔鰲頭,才能在這眼球世代掙得一片天。來自俄羅斯的列茲妮娃,正是巴洛克音樂最閃亮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