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混種」,混出什麼名堂?
文|邢子青(資深古典音樂媒體人,現為「國家交響樂團」Podcast、「佳音電台」《音樂隨筆》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乍看之下,很多人對「混種」這個詞,潛意識地會帶著貶抑,但是,換個角度來看,混種也有可能遺傳了多方優勢,比起純種「更上一層樓」。
「混種」概念,如果移植到藝術創作,結果又會如何呢?
要「混」得漂亮,得有幾把刷子
2002年底,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以禪宗祖師慧能生平為題的戲劇《八月雪》,融合了中國戲曲以及西方歌劇元素。旅法作曲家許舒亞的無調性音樂,加入中國戲曲唱腔,超越了傳統的唱念做打,觀眾看的不只是戲劇,也是京劇、歌劇,更有舞劇。高行健自稱,這是一齣「全能的戲劇」。
在這前後著手進行的,還包括結合傳統戲曲唱腔與西方管弦樂法的《快雪時晴》,以及因為劇情時空與文化背景而需要運用臺灣台語和英語演唱的金希文歌劇《黑鬚馬偕》等。再早些年,資深劇場觀眾記憶猶新的大概少不了「當代傳奇劇場」推出的《樓蘭女》,許博允的音樂設計,巧妙融合京劇唱腔和西域歌謠,再搭配魏海敏的精湛演技,完美詮釋了女性的為愛嗔癡。
2007年底,旅美作曲家陳玫琪的現代歌劇《梧桐雨》首度全本搬演。這齣歌劇以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結合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以及清代洪昇的戲曲《長生殿》為本,但是在音樂手法上,同樣結合了東西方元素,包括西方歌劇、東方戲曲、甚至還有日本宮廷雅樂,劇中「李白」一角是以歌仔戲唱腔表現,更妙的是「安祿山」唱的是法語,口白卻是德語!
作曲家表示,這齣歌劇並非著重歷史演繹,而是以現代的觀點來詮釋情感,因此手法上會有些超現實。至於多國語言的使用,則是依照每種語言蘊含的氣質,來烘托角色當下的情緒反應。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混」並非空穴來風,也不是天馬行空,而是事出有因,劇作家、作曲家、導演有特別用意,所以師出有名,集結多種元素,想讓作品更能呈現真實,觀眾更能進入狀況。
為何要「混」?
臺灣劇場界的知名導演鴻鴻,不只想為二十一世紀的臺灣劇場帶來新的嘗試,更想讓臺灣觀眾有新的體驗。他取材自黃靈芝的原著小說〈天中殺〉編寫的同名歌劇,劇情本身幾乎就是步步驚魂。
音樂方面,作曲家李元貞結合爵士樂手謝明諺,混搭聲樂跟爵士樂的聲響設計,打造出融合室內樂、聲樂演唱、以及薩克斯風的自由協奏。除此之外,導演刻意使用了中、台、日三種語言發聲,這樣的聽覺體驗,在臺灣也是前所未見。
這樣的嘗試和組合,會讓你感到不安、不確定、或是懷疑嗎?恭喜你,這是好的開始,因為你已經一隻腳跨進這齣混種歌劇了。到底「混種歌劇」想帶給觀眾什麼體會?
我會說:大開眼界,打開耳界!
節目資訊:
2023/03/17 (五) 19:30
2023/03/18 (六) 14:30
2023/03/19 (日) 14:30
戲劇院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從傳奇到驚奇—鋼琴名家利謝茨基
擁有高人氣的80歲鋼琴家皮耶絲因近日健康因素,不得不暫停她忙碌的演出行程。對於臺灣樂迷而言,除了祈盼皮耶絲早日康泰之外,原訂7月18日與漢堡愛樂於衛武營的音樂會,眾人也翹首期盼誰來擔任代打。如今答案揭曉,是剛滿30歲的加拿大鋼琴家揚.利謝茨基(Jan LISIECKI)。
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最完美的組合!
在疫情發生之前,捷克愛樂開始進行一個長達四年的柴可夫斯基計畫(The Tchaikovsky Project),他們和指揮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 b.1952)要花四年的時間,在樂季演出柴可夫斯基,同時也進行捷克愛樂的「柴可夫斯基交響及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而這也是他們「唯一」除了和當時的首席指揮貝洛拉維契(Jiří BĚLOHLÁVEK, 1946~2017)合作之外的錄音計畫,畢契科夫也被任命為這個計畫的計畫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