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上帝與家園的浪漫 — 陳泗治的音樂獻禮
文|徐玫玲 輔仁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1923年,小學畢業的陳泗治,因緣際會進入由馬偕長子偕叡廉(George William Mackay)所建立的淡江中學就讀。山崗上的典雅建築,基督詩歌的優美旋律,特別是被尊為「北部教會音樂之母」的吳威廉牧師娘 — 吳瑪利(Margaret Mellis Gauld)嚴格的鋼琴訓練,啟發他對於西洋音樂的熱愛:規律住宿生活的驚險插曲,往往是少年泗治忘情超時練琴後,摸黑回到寢室後的鬆一口氣。
身為秀才陳應麟之子,天資聰穎;陳家特有的高大身材、偌大手掌,進步神速的他,於雙手流瀉出來的樂音,逐漸不再只是西洋的樂曲,而是彈指之間有了自己獨特的樂思:一首建立在上行琶音、模擬輕風吹拂蕉葉的〈蕉葉微風〉(Breezes through the Banana Leaves)應運而生。這首簡樸卻相當優美的鋼琴曲,應該是他首次的創作嘗試。這顆音樂種子發芽,多年後有了具體成果,成為題獻給他恩師德明利(Isabel Taylor)的鋼琴組曲《台灣素描》(Taiwan Sketches)中的第一首。
陳泗治被視為是西樂傳入臺灣的第一代鋼琴家、第一代作曲家,寫下諸多深具意義的紀錄:
- 1932年8月3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還是神學院學生的陳泗治,演奏蕭邦的《E小調圓舞曲》與李斯特的《愛之夢》等曲;
- 1934年參與留日學生所組成的「鄉土訪問音樂演奏會」,擔任靈魂伴奏,全臺巡迴引發轟動,是留日音樂人的社會回饋;
- 1936年在日本伊豆半島小漁村,聯想到耶穌於加利利海邊與曠野的施洗約翰,譜寫臺灣第一首聖樂合唱曲《上帝的羔羊》;
- 1939年,臺灣第一套鋼琴組曲《台灣素描》,是有感於臺灣風土民情所寫成的10首小曲,例如詼諧的〈水牛背上的八哥〉、〈蟾蜍戲群鴨〉,充滿臺灣特質的〈台灣少女〉、〈台灣高山之舞〉等;這套組曲與《幻想曲—淡水》(1938)、《降D大調練習曲》(1958)、《龍舞》(1958),被收錄於Maurice Hinson所編的Guide to the Pianist’s Repertoire(《鋼琴家曲目指南》,1979),登上國際級的鋼琴曲目專書。
從一位愛鄉愛土的熱血青年,到1937年成為士林長老教會的傳道人,以基督之愛牧養教會,以音樂凝聚會眾,陳泗治後續將他一生絕大的精力奉獻給信仰與教育。1947年與德明利共同創辦純德女子中學音樂科,1955-1981年擔任淡江中學校長,強調音樂與體育的治校理念,影響眾多學生。
1992年逝世的陳泗治,與馬偕1872年開始以淡水為據點,在北臺灣進行宣教,兩者於2022年有了歷史性的美麗交會:陳泗治呼應馬偕150年前的宣教熱情與無比勇氣,以「上帝與家園的浪漫」傳承「焚而不毀」(拉丁文Nec Tamen Consumebatur)的長老教會精神:從多愁善感的少年到回饋母校擔任淡江中學校長,從擷取西方浪漫手法與結合臺灣特有的五聲音階語彙,陳泗治率為典範,開闢音樂新道路。然而這一切的基礎都表露於他1982年4月9日的文字,在信仰與音樂上始終以上帝的僕人自居:「我不願意被醫生檢查完時對我說,"Oh, You are hopeless"!我寧可被上帝對我親切地說:『泗治,我想你的時候到了,趕快回來!My child!』」
照片:陳泗治任淡江中學校長時期練琴照
了解更多:
2022/10/1(六)19:30 衛武營表演廳
2022/9/2(五) - 2022/10/10(日) 衛武營展覽廳
►《上帝與家園的浪漫 – 臺灣音樂家陳泗治逝世三十周年紀念特展》
2022/9/3(六)14:30 衛武營排練室1192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在每個分岔路上,都重新一次的「我願意」:專訪《文雄與秀英》演員 巴鈺
近年來以主持闖出為自己立下名號的巴鈺,其心從未離開過戲劇。事實上,除了電視圈的經歷之外,巴鈺在出道初期,便曾與臺灣最早嘗試音樂劇製作「嵐創作體」合作。體驗過劇場的人,心中將會永恆的被打上一道聚光,心心念念著場上的光與熱。以至於,數年之後,即便巴鈺演過電視、拍過MV,主持過無數行腳、綜藝節目,且數次入圍金鐘獎。她仍然一有機會就向舊識詢問,何時還有機會再一次走進排練場?
在大寫歷史夾縫中的 i 在滴答時間中的人
《愛麗絲夢遊仙境》跟芭蕾經典《吉賽兒》一樣,都是十九世紀浪漫派時期的作品。當時的歐洲是個熱衷埃及考古、崇尚廢墟之美的時代。藍光瓦斯燈剛進入劇場,映照著舞台上的幽靈古堡,在工業革命的機器入侵的時代,以神秘的幻境提供人們喘息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