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舞蹈南方 - 立足南方的跨國舞蹈旅行
撰文|張欣怡
【身體移動系列筆記之一】
當飛機安全降落後,映入筆者眼簾的是西班牙首都馬德里最繁忙的國際交通樞紐 -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的第四航廈,即將跨入2022年的此刻,正是新的變種病毒(Omicron)於部分國家現蹤之際,雖引起各界升級警戒,但未減川流不息的航班起降,而航站內各地出入境的旅客仍是絡繹不絕。旅客們的面部特徵由各形各色的醫療口罩取而代之,現場隨處可見提供旅客免費使用的手部消毒液和乾洗手清潔站。
2021年12月初冬的馬德里,氣候乾冷,藍天暖陽伴著10度上下的溫度,思緒和五感在迎面而來的冬風吹拂之下變得更加敏銳。自機場航廈搭乘地鐵前往位於市中心的康德杜克當代文化中心(Condeduquez Centre of Contemporary Culture)約50分鐘的交通時間,該文化中心為西班牙馬德里編舞平台(Certamen Coreográfico de Madrid)舉辦多年來主要的展演活動場地。
康德杜克當代文化中心佔地近6萬平方公尺,為馬德里市政府轄下三個重要的文化機構其中之一,整體建築建於西元18世紀初國王菲利普五世時期,由當時知名的巴洛克風格建築師佩德羅·德·里貝拉(Pedro de Ribera)擔綱設計興建完成,為當時皇家護衛軍之軍營,爾後由馬德里市政府重新規劃成為複合式當代文化中心,包括馬德里當代藝術館、不同大小的多功能展演空間(鏡框式劇場、排練室)、馬德里城市檔案資料館以及5座圖書館等,該建物於1976年正式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交流和移動的自由
由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發起的臺灣與西班牙當代舞蹈創意國際交流計畫 -「舞蹈南方」(Dance South),與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西班牙馬德里編舞平台自2017年開啟三方機構對話,歷經四年期間,每年自嘉義新舞風、臺灣舞蹈平台共同選送臺灣舞蹈創作者及藝評人:2017年為蘇品文、2018年簡晶瀅及林育世、2019年蘇品文《少女須知》及2020年田孝慈(因疫情延至2021/2022)前往西班牙參與性別身體研習營、女性舞蹈書寫工作坊及展演櫥窗系列。
以推動兩國舞蹈人才共學共創為目標,三方機構於2020年11月第三屆臺灣舞蹈平台(Taiwan Dance Platform)期間,正式宣告「舞蹈南方」三方舞蹈編創人才之合作計畫;今年11月,於嘉義潮間帶舞蹈節期間,完成三方合作備忘錄簽署,積極推動未來兩國之間更密切的舞蹈創作人才交流。
回顧2020年,當時各國封城且封鎖邊境,舞蹈南方交流計畫於抗疫期間,透過主題策劃線上講座及以「移動自由」(Freedom of Movement)- 超越亞洲與歐洲的舞蹈旅行為題,結合衛武營駐地藝術家周書毅與台灣數位藝術中心(Digital Art Center, Taiwan)於疫情爆發初期所創作的「一分鐘放映舞台」(Weiwuying ONE Minute VR Stage),邀請臺灣與西班牙共35位舞蹈影像創作者進行交流。同時,在臺灣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的全力支持下,由西班牙馬德里編舞平台邀請、臺灣舞蹈
平台選薦五支臺灣舞蹈影像,分別為林燕卿《斷》(Fragment)、蘇品文與看嘸舞蹈劇場《STOP》、周書毅與導演周延賢《等待》、導演林婉玉《天井的回憶》以及趙卓琳與田孝慈《灰的漂盪》創作,於馬德里康德杜克當代文化中心現場展出。
在全球疫情蔓延的兩年後,人類出外旅行和身體的移動成為最奢侈的自由。而國際交流的目的也在此時出入不易、風險倍增又所費不貲的層層限制下,產生了新的提問而必須為其價值重新定錨,並在持續的嘗試中找到永續的方法。在不斷的變動中,場館與國內外合作夥伴透過持續對話,提出回應和具體的行動,如何突破限制和既定俗成的框架,成為當前跨文化合作及人類文明發展必須共同面對的挑戰。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一次看完雅絲敏・瓦迪蒙的經典作品—最想知道的還是購票連結吧
雅絲敏・瓦迪蒙1997年在倫敦創團,到現在已有28年歷史,舞團累積了18個作品,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觀看她的創作,先以時間軸來定義,2003年的《搖籃曲》Lullaby可以作為一個斷代。1997-2003是舞團的開創期,作品規模較小大約就兩三位舞者,雅絲敏・瓦迪蒙身兼編舞與舞者,可惜當年的影像很難尋得,只能透過照片與評論來理解,剛好1997年的創團作《治療師》 Therapist與2003年的《搖籃曲》都以醫院為背景,來自於她移居到倫敦後發生的那場車禍,是她在醫院中的觀察。
最後,我們才知道迷宮盡頭有什麼 :專訪演員 孫詩珮、柯進龍
「其實不只是《幻蘊迷宮》。剛開始跟盧卡斯導演排戲的時候,我們所有人都像是深陷在迷宮之中。」一心戲劇團的當家小生孫詩珮如是說。而一旁的演員、同時也是身段指導的柯進龍點頭如搗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