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馬戲,讓我們參與一場策劃改變的社會行動;當掌聲響起,我們再次擁有相信人生和希望的勇氣!
文 / 張欣怡|2021衛武營馬戲平台策展人
作為最有活力、可塑性高卻在當代社會流浪的表演藝術,馬戲自18世紀以來,始終遊走在主流價值和社會邊緣之間。
2021衛武營馬戲平台以「馬戲·人生」為策展主題,蓄積了自2016年開辦以來的能量,邀請臺灣從南到北,以及世界5大洲超過百位的馬戲表演和影像工作者,聚焦這群以馬戲與影像為志業的人生漫遊者,帶來他們經歷世紀瘟疫的變局前後,透過創作對於社會狀態所提出的回應和行動,包括:2場【馬戲實境秀】新創作品、3場數位直送【馬戲體驗工作坊】、4檔【馬戲馬拉松】現場演出、4場【馬戲行內話】雲端講座】、為期7天【打開排練室】之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學系【雲端移地教學】、40小時不斷電【馬戲藝術家雲端駐地計畫】舞蹈與馬戲特技創作應用2.0,以及30天無休的【短片影展】和【攝影展】。
位在臺北市邊緣的社子島,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多年來在地創(工)作、生活,陳冠廷導演的《嘛係人》展現這群馬戲專家在常人與超人角色轉換的競合關係,而在《消逝之島》一片中,則看見他們透過馬戲表演,直陳市井小民因都市更新被迫拆遷而爭取基本居住權的答辯。
在都市開發快速又繁華的臺北城和臺中市,《街頭作品實驗室》的新秀與明日之星們、斜槓街頭藝術家徐開炫、紅鼻子馬戲團陳信達與導演許瀚中、劉彥成與大身體製造,穿梭在街頭、公共空間、劇場和數位環境,重新思考表演的現場性,再創造新生活中的劇場場景;創造焦點的女子馬戲系列《#Since1994》藉由她們的衣櫃,借鏡當代社會對於女性審美觀、身體自主、刻板標籤及道德標準的定義。
過了濁水溪,跟著圓劇團來到藝陣文化重鎮的臺南學甲,與在地師傅們學習傳統技藝,發揮共學和共享的精神;南下港都的狂夢藝術,探訪曾有百年記憶、位居南來北往軍事要塞的衛武營,走入社區紀錄不同世代和住民在鳳山新城生根發展的故事。
首次推出的短片影展,呈現世界的馬戲創作風貌:從日本瀨戶內海到柬埔寨暹粒市,看見馬戲可以作為改變社會、生命教育和在地創生的藝術行動;赤道以南的澳洲布里斯本,跟著馬戲表演者學習接納自己真實的樣貌,尊重彼此的不同與共生;沿著赤道往東到拉丁美洲的巴西、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在疫情擴散的焦慮下,馬戲表演能創造幽默和希望,感受當地文化獨特的創意美學和革命思潮;再往東到非洲衣索比亞,在鏡頭下驚嘆當地馬戲表演者生命的韌性和天空下馬戲的原貌;在富足安定的英國、法國和加拿大,看見困境中藝術工作者的人文關懷,探尋個人之於環境的生命意義、追求美學實踐和重生後的創作力量。
臺灣不同世代的馬戲和雜技工作者,積極的透過技術切磋、對話思考和田野調查的方式持續進化中。他們走入各地城市鄉鎮和社區街道追本溯源,在進駐與移動間,翻轉了臺灣獨有的身體美學,更為城市、社區和居民帶入新的刺激和想像,創造了特有的在地風景,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期盼透過平台策展行動,將這些帶著希望、勇氣、批判又充滿生命力的故事,獻給在陽光普照下,仍為生活踏實奮鬥、為實踐理想而堅持下去的你。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