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如此親密又孤獨,給現在,致未來—談《留給未來的殘影》
文|蔡昀珊(2020臺灣舞蹈平台書寫手)
和一般演出不同,觀賞《留給未來的殘影》是孤獨且澎湃的。
由編舞家周書毅和導演陳芯宜共同創作,《留給未來的殘影》以觀眾頭戴VR裝置為始,用一根火柴的時間,來回顧主角生命中的三段片刻。VR影片以一遠處有光亮的十字路口為開端,陸續將鏡頭轉到了貼滿紙張的房間、二分的人群中、遼闊的海邊等地。在衛武營西側的樹冠露台摘下VR後,我們亦跟隨周書毅的腳步,不斷地移動觀影位置,有時坐、有時站;有時隔著玻璃看無聲的周書毅跳舞,不知真空的是他還是我們;有時幾乎貼近他的臉,感受他的汗,他的鼻息。
在VR的世界裡,我們同時放大又遺失了感官。想與影像中親密的人交流,卻見不著自己的形體,連存在都感覺飄忽;想輕輕問主角一句你好不好,可地上沙沙的紙,和時不時與人輕輕碰撞的臂膀,卻時刻提醒著對方的虛無。真實仿若夢境的延展,萬語千言竟也悄然。觀者與舞者之間,觀察與被觀察,親密和疏離……,一切似在流轉的記憶中,變得虛實難分。
原以為沒有了VR頭戴裝置後,世界會變得鮮活起來,可看周書毅貼著玻璃跳舞,在冷光中以接近狂亂的方式,像颯颯秋夜裡的白樺樹,慢速開展、凹折、扭曲著身上的關節。他以手碰玻璃,熱切又倉促地在外牆上呼了第一口氣,在還沒能消散之前,便呵了第二口、第三口……,形成一條尖刺狀的軌跡。儘管我們最終步出露台,儘管我們曾和周書毅有過極其密切的接觸——可說也奇怪,移動的彼刻、步伐的重量、掌心的溫度在真實面前顯得微不足道。唯有那口中呼出的刺扎實地穿透我心,久久不能消散;彷彿只有那樣,才真正確立活著。
在演後的座談中,周書毅和創作團隊揭露了我們未曾窺見自己的一面:據說,在觀賞VR階段,有人決定肆無忌憚地與劇中人共舞;有人發現了紙,於是盡情揮灑;而有人只是站著,靜默地觀賞這一切。在看不見旁人眼光的世界裡,想法與動作原來得以如此活躍。在觀舞時分,周書毅的動作注定成為觀者記憶的殘影;而也正是觀者與舞者共生的依存關係,成全了每個當下,彰顯未來的意義。
一直到書頁紛飛,直到周書毅舞畢鞠躬,我都仍無法肯定,自己是否為演出的一部分,誰被束縛,而誰又活在真實之中。在那樣各自孤獨的時刻,我們卻彷彿共做了一場即時的夢,夢裡有笑有淚,有親暱有遺憾,有氣息昇華成的裊裊白煙,舞出萬千姿態。
蔡昀珊
出生於新竹市,2017年起赴紐約就讀哥倫比亞大學視覺藝術和社會學系。她擔任影像與舞台設計,參與過外百老匯秀、沈浸式劇場、短片和商業廣告等製作,作品入圍紐約布魯克林青年藝術博覽會、紐約雅典娜影展和黎巴嫩的黎波里線上影展等。2020年她獲選加入紐約Boundless劇團的「新銳設計師計劃」,並登上美國《百老匯世界》(Broadway World) 新聞。
閱讀更多:
推薦閱讀
回家,如蛇蜿蜒的勇士之路
打開布拉瑞揚舞團十週年紀念專刊《漂亮》,這個最「原肢原位」的、「集美麗與帥氣於一團」的「唱跳團體」,一幕幕與布拉交會的過往,翻飛在眼前。
在英國創團的以色列鬼才編舞家Aka侯非胥的前老闆——雅絲敏・瓦迪蒙的舞蹈拓荒路
第一次看到雅絲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的作品,其實是因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而誤打誤撞,侯菲胥離開以色列巴希瓦舞團後,來到巴黎學習音樂同時組成一個樂團,後來樂團到英國演出後解散,他重回舞蹈懷抱,加入了雅絲敏・瓦迪蒙舞團,在2003年演出雅絲敏的作品《Lullaby》,因而找來《Lullaby》影像觀看。原本是想要看看侯菲胥青澀的舞者樣貌,沒想到卻被雅絲敏充滿肢體劇場的編舞風格所吸引,像是DV8《阿基里斯進場》enter achilles與莎夏瓦茲《太空人巷》Allee der Kosmonauten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