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創造日常生活魔幻的《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
文 | 耿一偉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馬戲是個充滿魔幻的世界,傳統馬戲基本由兩個特色所構成,一個奇觀,另一個是風險。所謂的奇觀,就是在馬戲的帳篷裡面,充滿了日常生活所見不到的事物。至於風險,如同馬戲中的獅子老虎,馴獸師把頭放在這些猛獸口中,還是走鋼索,這些演出都有風險,很容易失敗,而失敗所付出的代價往往很大。觀眾的樂趣,就在於看到這些表演者對這些風險的戰勝。
1970年代出現所謂的新馬戲運動,開始不再使用動物之後,這股浪潮慢慢成為主流,於是原本馬戲所依賴的兩大要素也逐漸轉變。比如奇觀這件事,以前五彩繽紛的異國情調,從服裝到燈光,都被充滿美感的視覺設計所取代。比如我們以太陽劇團為例,他們舞台與服裝設計上,有很多設計的巧思,早期馬戲四處巡演的流浪味道不見了,取代的是一種全球化的精品感。另外一種關於奇觀在當代馬戲的轉變,是對科技的使用,舉凡多媒體、機器人、大型機械裝置等,亦能給觀眾帶來奇觀的感受。
至於風險這件事,在馬戲表演中依舊存在,但也不再那麼依賴風險,甚至去嘲弄風險。這有點像古典的教育是不打不成材,一點錯都不可犯。但現代觀念改變了,鼓勵與愛才是更重要,有時錯誤也不見得是那麼不可原諒,所以有些當代馬戲的演出,甚至刻意去凸顯馬戲表演的身體這件事,然後把過程中的失敗,刻意融入,成為表演內容的一部分。
導演Baboo在創作《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時,將行為藝術的概念融入馬戲,是很大的創舉,但也是當代馬戲的趨勢。因為當代所有的藝術都在跨界,舞蹈在美術館演出,劇場利用耳機走進街道,每一門藝術都試圖從其他領域得到養分,創造新的語言。《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在素材上,使用了臺灣百元商品當作道具,帶領觀眾去觀察這些物件的新的可能性,讓這些物件變成主角,創造出一種日常生活的新奇觀。這些福爾摩沙馬戲團的團員們,拋掉他們最能在舞台上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的特技表演,也給這個演出帶來另一種新層次的風險,即沒有人可以用舊的概念來規範這個作品。
《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將這個新奇觀與新風險結合的結果,是絕佳的幽默感。這也是為何在法國與韓國演出時,現場小朋友會笑得樂不可支,因為《一瞬之光・How Long Is Now?》碰觸到所有創作最重要的特質,那就是想像力,就是魔幻力量的來源。
推薦閱讀
在英國創團的以色列鬼才編舞家Aka侯菲胥的前老闆——雅絲敏・瓦迪蒙的舞蹈拓荒路
第一次看到雅絲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的作品,其實是因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而誤打誤撞,侯菲胥離開以色列巴希瓦舞團後,來到巴黎學習音樂同時組成一個樂團,後來樂團到英國演出後解散,他重回舞蹈懷抱,加入了雅絲敏・瓦迪蒙舞團,在2003年演出雅絲敏的作品《Lullaby》,因而找來《Lullaby》影像觀看。原本是想要看看侯菲胥青澀的舞者樣貌,沒想到卻被雅絲敏充滿肢體劇場的編舞風格所吸引,像是DV8《阿基里斯進場》enter achilles與莎夏瓦茲《太空人巷》Allee der Kosmonauten的結合。
一次看完雅絲敏・瓦迪蒙的經典作品—最想知道的還是購票連結吧
雅絲敏・瓦迪蒙1997年在倫敦創團,到現在已有28年歷史,舞團累積了18個作品,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觀看她的創作,先以時間軸來定義,2003年的《搖籃曲》Lullaby可以作為一個斷代。1997-2003是舞團的開創期,作品規模較小大約就兩三位舞者,雅絲敏・瓦迪蒙身兼編舞與舞者,可惜當年的影像很難尋得,只能透過照片與評論來理解,剛好1997年的創團作《治療師》 Therapist與2003年的《搖籃曲》都以醫院為背景,來自於她移居到倫敦後發生的那場車禍,是她在醫院中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