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關於《孿生兄弟》
文 | 余岱融 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 國際事務經理暨駐團創作顧問
由一對來自巴西的親兄弟共同創作,《孿生兄弟》作品名稱的原文為「Dois」,在葡萄牙文中的意思是「二」。出生於巴西中南部大城貝洛奥里藏特,哥哥路易和弟弟貝德羅在一個藝術家庭長大,爸爸馬力歐.瓦列是一位插畫家和漫畫家,媽媽莫妮卡.薩爾托里則是一位視覺藝術家。
從兩兄弟的出身談起,並不是因為《孿生兄弟》是一個自傳性或是回憶性的作品。相反地,這次我們並不會看到他們演繹任何自身的故事。但如果對他們的兄弟關係和家庭背景略有認識,對於他們為什麼選擇這些表演元素和形式,也會有更深一層的理解。
《孿生兄弟》是路易和貝德羅各自先後完成比利時高等馬戲藝術學院的學業後,第一次合作的作品。在這之前,哥哥路易已經受過完整的美術訓練,兩兄弟也各自和不同的馬戲藝術家及團隊有不同的創作。兩兄弟從兒時玩伴,共同成長,到今天看來相似,卻又不盡然雷同的職涯發展,成為《孿生兄弟》的隱藏文本。兄弟姊妹的「手足」之情,意涵著彼此同樣來自/屬於某一個整體,除了相互扶持,也相互競爭的狀態。路易和貝德羅透過彼此共享的身體技術、物件和行為,以馬戲的表演語彙和美學,將這樣的競合關係在舞台上具現化。
兩兄弟除了共享血緣、五官特徵和馬戲藝術家的身分,還包括一個共同的嗜好:射箭。在《孿生兄弟》的舞台上,射箭除了用來展現精準的箭術與控制力,也是詩意、幽默甚至是音樂性的來源。同時,弓與箭也作為反映兄弟之間包括默契、戲耍、捉弄、衝突、信任與緊張等多重主題的象徵與媒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孿生兄弟》的視覺畫面中,兩位表演者運用不同的素材,在舞台地面或是舞台空間裡,畫出各種不同的線條。兩兄弟在創作這個作品的過程中,回望他們共享的家庭時重新發現:線條是父親的漫畫、插畫作品,以及母親抽象與具象的藝術作品中,共享的元素。父母的身分與實踐(直接或間接地)對兩兄弟在人格和藝術養成上產生影響,就像兩兄弟都繼承了父母雙方的姓氏。這些影響也出現在《孿生兄弟》裡,包括各種有著具體表演功能的可見線條,也有看不見的,暗喻著種種關係的線條。
路易和貝德羅曾在他們的創作自述中說:他們不希望刻意強調傳統上,兄弟總是劍拔弩張、非要爭得你死我活的關係,而是關注同理心、信任和團結。因此即便我們也許不是每個人都有兄弟姊妹,但這個充滿著馬戲思維的作品其實意味著一種邀請,讓我們重新看待和我們親近的人們,彼此如何在異同中相互理解,也共享、共創玩樂與行動的關係與可能。
推薦閱讀
在每個分岔路上,都重新一次的「我願意」:專訪《文雄與秀英》演員 巴鈺
近年來以主持闖出為自己立下名號的巴鈺,其心從未離開過戲劇。事實上,除了電視圈的經歷之外,巴鈺在出道初期,便曾與臺灣最早嘗試音樂劇製作「嵐創作體」合作。體驗過劇場的人,心中將會永恆的被打上一道聚光,心心念念著場上的光與熱。以至於,數年之後,即便巴鈺演過電視、拍過MV,主持過無數行腳、綜藝節目,且數次入圍金鐘獎。她仍然一有機會就向舊識詢問,何時還有機會再一次走進排練場?
超越聲響的邊界-音樂的無限之旅
近年來,各類型精彩的音樂演出紛紛來到衛武營,讓這座音樂殿堂成為藝術交流的重要平台。作為一名作曲家、音樂藝術工作者與教育者,我對此格外期待。不需遠行、不需昂貴花費,即可與世界各地一流的音樂家用音樂交流,感受不同文化透過音樂語彙在此處交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