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關於《毛月亮》
文|鄭宗龍
當月光穿透雲層冰晶,折射 22 度角的剎那,月亮周圓泛起一層銀白色的光暈,俗稱「毛月亮」。這奇妙又美麗的天文現象,飄忽又神秘的氣息讓我著迷。我想有一天,我要為它編一支舞。
古人說「月暈而風」,暗喻事物即將轉變的徵兆。在《毛月亮》裡,它成為作品對這個時代的提問:
我們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世代?它將走向哪裡?
記得年輕的時候,我幫家裡送貨。開著貨車,穿梭臺灣大城小鎮。在那個沒有導航的時代,我手裡拿著一張地圖找路,留心記憶沿途的轉折,房舍的樣子,中藥舖和稻田的味道,火車平交道的聲音。那段時間,在我生命裡留下很多身體感官的經驗。
而現在,我們在一方小小的螢幕前,流覽世界。視聽感官佔了我們身體感官體驗的極大比例。那觸覺和味覺呢?那整體的身體感官經驗,是否正在退化?是否,有一天我們終將遺棄我們的肉身呢?
《毛月亮》用了三大幅 LED 螢幕。在編排的過程中,我和合作藝術家們反覆討論,影像∕空間和舞蹈間的對照關係;同時,也和舞者們工作,企圖從不同的情緒狀態,找回肢體動作的原始動機。就這樣,真實的舞者,在巨大、誇張卻虛擬的影像前跳舞,在 Sigur Rós 的音樂引導下,慢慢形成一個荒誕奇異的小宇宙—有美麗,也有不安。
感謝國家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臺北兩廳院、臺中歌劇院的支持,讓我和藝術家及舞者夥伴擁有更多挑戰的可能,也謝謝所有的朋友,願意進到劇場,一起陪伴這場可能的實現。
推薦閱讀
在每個分岔路上,都重新一次的「我願意」:專訪《文雄與秀英》演員 巴鈺
近年來以主持闖出為自己立下名號的巴鈺,其心從未離開過戲劇。事實上,除了電視圈的經歷之外,巴鈺在出道初期,便曾與臺灣最早嘗試音樂劇製作「嵐創作體」合作。體驗過劇場的人,心中將會永恆的被打上一道聚光,心心念念著場上的光與熱。以至於,數年之後,即便巴鈺演過電視、拍過MV,主持過無數行腳、綜藝節目,且數次入圍金鐘獎。她仍然一有機會就向舊識詢問,何時還有機會再一次走進排練場?
一次看完雅絲敏・瓦迪蒙的經典作品—最想知道的還是購票連結吧
雅絲敏・瓦迪蒙1997年在倫敦創團,到現在已有28年歷史,舞團累積了18個作品,可以從幾個面向來觀看她的創作,先以時間軸來定義,2003年的《搖籃曲》Lullaby可以作為一個斷代。1997-2003是舞團的開創期,作品規模較小大約就兩三位舞者,雅絲敏・瓦迪蒙身兼編舞與舞者,可惜當年的影像很難尋得,只能透過照片與評論來理解,剛好1997年的創團作《治療師》 Therapist與2003年的《搖籃曲》都以醫院為背景,來自於她移居到倫敦後發生的那場車禍,是她在醫院中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