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臺歐資深策展人對談:空間與社區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拉風攝影
衛武營國際論壇,為衛武營年度不容錯過的藝術論壇。2017年於11/18.19 舉行,以「眾人參與的藝術基地創生」為主軸,邀請臺、法、德、英、澳藝術基地及藝術節的重量級推手,共同分享藝術創生的過程,激發想像的可能。衛武營期待透過討論。群聚每一個可能的力量,共同建築成眾人嚮往的藝術之地!以下為觀察員的活動紀錄。
【2017國際論壇】
對談-東西方觀點:空間與社區
與談人:劉克峰、張敬業、Fiammetta Rocco、José-Manuel Gonçalvès、Virve Sutinen
Q1:國際化與社區化的關係為何?如何創造場館價值?
本場對談,由兼具教學、建築設計、藝術工作與策展人身份的劉克峰做引言和提問。首先。劉克峰提到全球化的議題,在台灣的許多大型藝術建築規劃中,都是全球化的結果包括台中歌劇院、台北表藝中心等,都是邀請國際建築師來先做硬體。而國際化與社區化的關係為何?又如何創造館舍的價值呢?
張敬業:其實重點都是在談人、群體跟空間怎麼互動,群體在國際上是什麼位置?根據時間的脈絡、怎麼重新定義這個空間。要讓社區人們要走到衛武營,應該思考衛武營怎麼跟人產生關係,就是衛武營的人要怎麼走到社區裡面。互動自然就會產生價值,會吸引國際的人們會想要來參與。衛武營應讓城市的人參與、跟城市互動。
Fiammetta Rocco:西方的做法不是唯一的視角與典範。在二戰後,西方藝術史教科書的教條,大師級藝術家都是中年男性。但巴黎龐畢度中心「大地魔術師」的展改變了這個觀念,最近興建中的阿布達比博物館,也延續這個概念,透過來自不同的國家的觀點,我們看到不只有一種現代主義與藝術史觀。但即使各國有所不同,人類的共通性還是遠比差異要大,這是對人類共同的答案,也是把人類連結的力量。
Virve Sutinen:建築雖迷人,但重要的是內容,劇院不是被牆困住的,勢力範圍應延伸到牆以外,意指如何跟社區合作,不是由上而下的教導而是平等的。對社區有所承諾,但不是設定某個項目,做到就打勾。必須要有當地的人了解這邊的情形、語彙。國際上的模式不見得能夠移植過來,要有在地的自己的做法。
José-Manuel Gonçalvès:在法國,建設一個新的設施時,建築不能只是建築師的事情,現在的大型建設計畫架構時或國際競圖,規定參與的團隊不能只是單一的專長,是跨領域的團隊,要有其他領域加上建築專業的合作。地標性的建築物好看吸引觀光客,也要融入在地、可以促進當地人的生活便利性的功能,藉由國際建築師的名聲打亮招牌,但也希望他們利用在地文化元素。至於大型建設案會不會變蚊子館的擔憂,其實賦予建築物新生命與存在意義永遠不嫌晚,可以藉加入跨領域的元素,讓它更為活化。
Q2:對當代文化的變化,各位有沒有新的定義與出發點?
張敬業:若不了解自己的過去,可能被全球化同化。因此今年今秋藝術節會從近三十年開始連結,透過這個方式認識父母那一輩怎麼走過來的,我們在世界上長成什麼樣子,才知道我們的文化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
Fiammetta Rocco:現在歐亞美洲都有一共同現象,是國家很難治理,但城市比較能夠有治理的效果。文化館舍、演藝廳、博物館,不再是愉悅的殿堂,不再是高高在上。以倫敦的例子,有一個政治上的改變就是有辯論的論壇,是一個由下而上的民主運動,這是在上一個世代看到最大的改變。
Virve Sutinen:過去二十年以來至今改變到現在是文化機構2.0的概念。
文化是每一天都有新的定義,機構要做的事就是鼓勵大家進行文化活動,可能是以創作來參與。但如果文化定義好了,文化就死了。那是一個不斷進行的社會過程,機構的角色要開放、邀請大家,各個形式都可以,例如滑板族也可以進來,因為他們是年輕族群的意見領袖,也是我們的朋友,試著開始跟這些人合作、聊一聊,或者就會變成藝術節的成員,在這當中有真正的對話,能聽見讓你成功或失敗的關鍵。
José-Manuel Gonçalvès:全球化不只是經濟貿易的,也是由每一個個人帶著自我意識行為、與人產生連結。如今的城市都是多元文化組成的共同體,因此不一定要跟多遠的國家產生連結,跟附近的城市產生連結,它本身也是多元的中心,就已經跟全球連結在一起。
關於藝文空間場域怎麼跟在地連結,我們經驗是常用空間來思考,即多少空間提供藝術家、多少空間是閒置的。但是也可以用「空間使用的時間比例」來看,用在展演、藝術創作以外,有許多時間是空下來的,這些時間可以提供當地人做不同的使用,或許藝術成份不會那麼高,但是讓當地居民跟空間產生連結的最好方法。我們常有迷思是要在空地做一些活動跟在地互動,但何不把城市帶到藝文空間裡面?變成城市的接待所的概念,讓城市產生互相影響的效果,把藝文空間提供出來,讓城市進到藝文空間。
【與談人介紹】
劉克峰
建築藝術家,策展人
在藝術界多變的角色,就如同劉克峰的造型所給眾人的印象一樣,既是建築師,也是藝術工作者、大學教授、藝術評論家,更是691 點共享聚落的藝術總監。他的繪畫創作常以情緒和記憶作為主軸,藉由隨筆或者是塗鴉的方式傳達,尤其擅長用建築來探討人、心靈與空間的關聯,以各式童趣的物件融入在展覽中。縱使已享有盛名,十幾年來,劉克峰還是在藝術界和建築界中,靠著毅力與熱情,不間斷的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探索著空間、歷史和人文的脈絡。
張敬業
今秋藝術節策展人
來自臺灣的一個古老城鎮-鹿港,畢業於樹德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藝術行政管理組(現為藝術管理與藝術經紀系),身兼藝術經理人與音樂表演者,現為今秋藝術節策展人、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2012年返鄉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開始從社區營造角度思考,表演藝術如何成為人們與地方空間對話的橋樑。創辦今秋藝術節,15-17年擔任策展人,先後提出「先有在地參與,才談在地藝術節」、「Community 生活的共同體」、「Connecting 連結」等策展概念,透過藝術節,不只是地方的慶典,更讓古老的城鎮能再度被討論,並提出更多想像。
Fiammetta Rocco
《經濟學人》及《1843》文化編輯
Fiammetta Rocco是《1843》和《經濟學人》的文化編輯,她從2003年開始擔任《經濟學人》的圖書和藝術編輯,負責監製把關《經濟學人》於實體雜誌或線上平台所刊載的書評與文化報導。她曾撰寫過兩篇經濟專題報導,深度解析藝術品市場,以及精闢分析出博物館的未來發展走向。她還曾多次為各種類型的書籍獎項擔任頒獎人,同時也是布克國際文學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的管理人。
José-Manuel Gonçalvès
104藝術中心總監
現為巴黎104中心總監,長期關注並提出多項大型社會實踐計畫,是引領並形塑巴黎當代文化的先鋒人物之一。
José-Manuel Gonçalvès在藝術活動領域極其活耀,曾主導多項國際矚目的大型藝術活動,並擔任藝術統籌或總監一職,包括連續兩年受邀策畫巴黎白晝之夜(2014-2015)、大巴黎藝文快遞(Grand Paris Express),與2017年波爾多地景藝術祭(Paysages Bordeaux)等活動;他認為「創新」是種匯聚累積的結果,而非一個時間上的斷面,所以他對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都保有強烈的好奇心,此外,他也觀察到:「讓不同專業學科的人員彼此互動,更容易發現創新的可能性。例如,我們可以媒合音樂家與研究人員、或是生物學家與造型藝術家進行合作,讓不同元素相互碰撞產生關係,創意通常由此而生」。
Virve Sutinen
Tanz im August柏林國際舞蹈節藝術總監
從2014年起擔任藝術總監,從事藝術與文化領域的工作,身兼管理總監、藝術總監、統籌者、製作人、記者和總編輯,於Tanz im August藝術節之前,曾擔任過丹麥斯德哥爾摩Dansens博物館表演藝術策展人兼劇院主席。在赫爾辛基期間也曾擔任11月舞蹈藝術總監,並與Mika Taanila一起創立了旋轉舞蹈、音樂電影及視頻節,於斯德哥爾摩期間她創辦了斯德哥爾摩節、城市串連節與舞蹈邊界。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靈魂的琴鍵上,有首旋律叫皮耶絲
2022年11月22日中午12點12分,一檔名之為《皮耶絲在台灣》的獨奏會、也是大師首度在臺舉辦的音樂會,在眾人的注目下,準時開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