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衛武營青年觀察家|《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拉風攝影
前言
今年衛武營藝術祭邀請青少年戲劇的學員,參與表演幕後製作過程的觀察,也走到幕前欣賞正式演出。有別於節目欣賞的單一角度,透過臺前與幕後的觀察過程,深入了解作品在呈現之前,各階段的專業執行與連結。期待藉由這群青少年的文字中,看見新世代的藝評觀點。
觀察家 |許言年
節 目 |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
11月4日我去看了維新派劇團《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我朝著舞台的方向走過去,我遠遠的就看見它那震撼的船型舞台,越走越近我的心跳是越來越快,我也說不上來為什麼,可能是期待看劇的心情,也可能是這舞台如此的震撼。我找了個視野不錯的位子坐了下來,我用演出開始之前的時間來好好欣賞著舞台,我實在是無法使用言語去形容這戶外舞台多麼美,時間剛好是在夕陽下山之際,橘紅的自然光線從舞台後透出,加上衛武營生機盎然的綠色草地以及大樹,還有幾隻麻雀會盤旋在舞台上方,偶爾會飛下來好像跟我一樣,對這舞台充滿著好奇,這種種令這舞台添加了更多自然的氣息,我特別喜歡這種感覺,非常的放鬆非常的享受。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拉風攝影
馬上的,節目開始了,我屏著呼吸專注著欣賞的舞台上演員們一舉一動,就深怕我忽略了任何一個小細節,每位演員的身體都被塗白,嘴中唱著像是唸唱的歌曲,用許多不同的聲音去變成一首歌曲,搭配上一種像舞蹈但又不像是舞蹈的肢體去動作著,像是機器人一般但又沒有那麼的冰冷,使用著身體各種部位,組成一個肢體舞蹈,這一種奇妙的組合,給人一種非常新穎的感覺,每一剎那,都像一幅只有短短一秒的畫,如此的美又如此的震撼。
《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訴說著當時移民來臺灣的日本人,對於臺灣有著說說不出的濃厚情誼,「你那是哪裡?」,在劇中最常出現的一句話,我認為導演想要強調我們在臺灣這片土地。大時代裡的小人物訴說著他們對於臺灣的感情,看到許許多多的故事,對於移民者的認同,客死異鄉,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這些種種。使用力與美、剛與柔的肢體和音樂,去將它呈現出來。
我最印象深刻的地方,是移民的日本人有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甚至自己開了一間店,大家各自為自己小小的期盼開心著,非常溫馨非常和諧的畫面,看了心情都舒暢了起來,還有一幕是潛水夫懸浮在空中,我覺得好有趣又好特別,這是從未體驗過的舞台饗宴。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拉風攝影
我很高興能夠欣賞到《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這部如此優秀的戲劇,到現在仍然是記憶猶新,演員做的每一個動作唱的每一個音調,以及舞台、燈光、音效的任何一個變幻,都深深的印記在我腦海裡。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慢慢來-身體凝聚的勞動書寫:《勞動狂想》表演者的話
《勞動狂想》是場對「勞動」和「工作」的思索、想像和體現,不同於大眾對馬戲「驚險刺激」的既定印象,它不追求快速炫技,而是藉由放慢的身體語彙,展現馬戲技巧中細微的節奏與韻律,讓觀眾得以透過極具風格的「慢馬戲」細細品味。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