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一分鐘速讀:日本維新派
走過近半世紀的日本傳奇劇團維新派,將為2017衛武營藝術祭帶來開檔旗艦《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將在廣闊的天空與草地上,呈現深具歷史意義的絕響之作。衛武營邀請長期研究日本劇場的林于竝副教授為我們快速導覽維新派,在演出之前一睹為快。
文字/林于竝(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副教授)
攝影/井上嘉和
維新派是一個難以歸類的團體。它是個劇團,卻以身體作為表現方式,但是又並非舞蹈,演員吟唱歌詞,但卻有別於歌劇,他們興建舞台,但是所舞台規模卻超越一般,龐大的結構體已經達到建築的範疇,甚至只能用「造鎮」來形容。每次的演出都動員演員約30至50名左右,加上舞台工作人員總共上百人,進駐在所選定的表演地點,以集體生活的方式待上一到兩個月,將舞台興建起來。維新派把舞台蓋在琵琶湖的湖畔、大阪港區的堤岸、瀨戶內海的小島上,與周遭風景融合成為一體,觀眾從日本各地花費長時間的交通前來。整體而言,看維新派的演出已經不只是欣賞一齣戲劇,而是參加一個野外的祭典。這幾十年來,每年到大阪、東京或者到瀨戶內海的小島看維新派的演出似乎已經成為日本劇場的盛事,但是,去年維新派的導演松本雄吉驟然逝世,給日本戲劇界帶來很大的驚愕。
維新派最特別的,是其獨特的表演方式。演員全身塗白,穿梭在諾大的結構體當中,像機械玩偶般地舞動。維新派的劇本並非一般的對話,而是名詞的羅列,地名、人名以及各種專有名詞的羅列,形成特殊的語言節奏, 演員以大阪腔像Rap般地反覆唸誦,這個被稱作「gangan opera」的節奏,讓語言脫離意義的鎖鏈,形成咒語的效果,不斷在觀眾的腦袋裡面回響。「gangan opera」聲音的原型來自松本雄吉成長大阪的下町風景,吵雜、紛亂卻充滿生機,但是對我而言,聽起來卻更像近代時期工廠的機器運作的聲響。
松本雄吉出生於1946年,原本美術出身,早期受到大阪前衛美術運動的影響,後來閱讀了貝克特的「等待果陀」之後開啟了創作的新介面。1968年組織了「舞台空間創造團體」,第一個演出的作品就是「等待果陀」,1970年成立「日本維新派」,這個團體雖然是目前維新派的前身,但是風格卻與現在完全不同。「日本維新派」早期充滿著當時地下戲劇運動的影子,受到新達達主義、舞踏、寺山修司的影響。但是到了1978年改名「維新派」之後,成員幾乎全部更新,脫離暗黑前衛的風格,多了流行文化的要素,整合音樂與舞台,反應出80年代脫政治的傾向,成為我們今天所熟悉的表現型態,但是,在底流當中,維新派仍然保有當初前衛時期強烈的社會意識。演員全身塗白,以及「gangan opera」創造出維新派特有的集體性的表現樣式,換句話說,維新派舞台真正的主角,並非某個特別的個人,而是匿名性的群體,而這個群體往往是在日朝鮮人、被歧視者或者被社會遺棄的人們。廢墟,是維新派舞台的原風景,在這裡登場的,是被社會遺棄,非得靠著群聚而存活的一群弱者。
2012年於岡山縣犬島演出的「台湾の、牛が背伸びをした時」,與「nostalgia」(2007年)、「呼吸機械」(2008年)並列,是松本雄吉的所謂「旅行20世紀」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松本認為,最代表20世紀的是離散與遷移。「nostalgia」的故事是描述貧困的日本人移民到南美巴西的故事,「呼吸機械」則是描述原本生活於神話當中的以撒以及阿貝魯兩個小孩離開聖經,來的1933年被德軍佔領的捷克、波蘭等戰場成為難民的故事。而「台湾の、牛が背伸びをした時」所設定的,是在日本本島無法生存下去的日本人移民到台灣或者越南、印尼的故事,換句話說,是日本觀點下的灣生的故事,他們都是被國家所遺棄的棄民。在「呼吸機械」當中出現了一個四公尺高的巨人跨過舞台,這個巨人象徵跨越時間的巨人,穿越了20世紀的歷史。而這個巨人在「台湾の、牛が背伸びをした時」時來到了亞洲,跨越的亞洲的島嶼。
松本雄吉在選定建造舞台地點時都會反覆勘查地形,以及理解當地的人文歷史,然後經過長時間的建造,在風景當中創造出舞台,在這過程捲動一群演員與工作人員,整個集團的行動本身就是戲劇。維新派的演員本身就是一群社會的棄民,而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松本工作。在「台湾の、牛が背伸びをした時」演出之後,維新派將會如何?今年是沒有松本雄吉的第一年,對於劇團而言,以及對於日本劇場界而言,這都是一個無法彌補的空缺。
-----------------------------------------------------------------
●演出資訊
時間|10月28-29日 17:15;11月4-5日 17:15
地點|衛武營戶外園區
票價|1,200元(快速購票連結)
●演後座談會
時間|10月28-29日 19:30-20:00
地點|衛武營戶外園區演出現場
內容|邀請對日本劇場深入研究之臺灣學者專家與維新派製作團隊,於現場演出後輕鬆對談,揭開走過近半世紀劇團的神秘面紗。
主持|10月28日-林于竝(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專任副教授);10月29日-陳汗青(獨立製作人)
嘉賓|平野 舞 (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導演);內橋和久(AMAHARA當臺灣灰牛拉背時-音樂監督)
●維新派工作坊
專業工作坊 https://goo.gl/h7UXEc
體驗工作坊 https://goo.gl/HmGyXb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黑色洋流的神靈、肉身島嶼的角力--專訪微光製造《人之島》編舞家王宇光
2024年10月,臺北。一群剛看完《人之島》首演的觀眾,正從劇場門口走出來。他們臉上帶著微笑,愉悅地和朋友細說著剛才的驚喜,搖晃的腳步,彷彿還沉醉在《人之島》動人的音樂節奏裡…而方才劇場裡那些鼓搗黑色洋流的神靈、肉身島嶼的角力和飛煙繚繞的雲海,應該只能在夢中再見吧?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