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從傳奇到驚奇—鋼琴名家利謝茨基
文|林伯杰
擁有高人氣的80歲鋼琴家皮耶絲因近日健康因素,不得不暫停她忙碌的演出行程。對於臺灣樂迷而言,除了祈盼皮耶絲早日康泰之外,原訂7月18日與漢堡愛樂於衛武營的音樂會,眾人也翹首期盼誰來擔任代打。如今答案揭曉,是剛滿30歲的加拿大鋼琴家揚.利謝茨基(Jan LISIECKI)。
以鋼琴家來說,成名有兩條終南捷徑,一是參加國際大賽揚名立萬,另一則是以救援之姿一鳴驚人,眾所皆知的兩位華人鋼琴家:郎朗與王羽佳,事業初期都是經常擔任代打,闖出一片天。至於利謝茨基也曾為阿格麗希代打而蔚為佳話,不過他卻早在13歲就已國際成名。
1995年出生於加拿大卡加利(Calgary)的利謝茨基,不諳音樂的父母來自波蘭,5歲學琴,9歲便以最幼年齡贏得卡加利協奏曲大賽首獎。被視為鋼琴神童的他,時任卡加利愛樂音樂總監的小提琴名家祖克曼,即邀請利謝茨基與馬友友、艾克斯等大師同台演出。
關鍵的一年是2008年,13歲應邀到波蘭華沙的「蕭邦與他的歐洲」國際音樂節,演出蕭邦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隔年再回到同個舞台演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皆獲得極大轟動。蕭邦學會將這兩場實況發行專輯,不僅贏得法國金音叉獎,也引起了國際樂壇的注目,唱片公司與經紀公司紛紛找上利謝茨基。
最後是由唱片大廠DG迅速地和15歲的利謝茨基簽下獨家合約。首張專輯是莫札特第二十、二十一號鋼琴協奏曲,這是他自己選定的錄音曲目,「我對於自己想做什麼、如何展現自己、想分享什麼、對哪些曲目發表看法,有著清晰的認知。在這些作品中,我有話要說,它們代表了我作為鋼琴家和音樂家的身份。」
利謝茨基常常被稱為「不情願的神童」,排斥這種被媒體貼上的標籤,他強調「我或許很幸運地擁有天賦,但同時也付出很多努力」。從鋼琴天才到職業音樂家,利謝茨基持續綻放光芒,他說:「我很慶幸自己不用透過比賽來提升自己,我的方法是一場接一場地累積經驗」。
2013年,邁入18歲成年的利謝茨基與皮耶絲在「蕭邦與他的歐洲」音樂節四手聯彈,被讚譽為兩代鋼琴家之美好傳承。沒多久,利謝茨基又代替因病取消的阿格麗希,與指揮大師阿巴多合作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轉眼12年後,此次利謝茨基亦將在衛武營音樂廳,與長野健及漢堡愛樂演出同一曲目。
每年超過百場的各大音樂廳邀演之中,貝多芬的鋼琴作品是近年來利謝茨基的重點曲目之一。他曾於2019年自己擔任獨奏、並同時指揮聖馬丁音樂學院管弦樂團,演出並錄製貝多芬鋼琴協奏曲全集,作為DG慶祝貝多芬250歲誕辰的重要計畫,獲得熱烈迴響。
對於此次在衛武營演出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利謝茨基認為作曲家不斷在創作中突破界線,打造了嶄新世界。他解讀貝多芬和自己一樣,都屬於內向的人,因此「在貝多芬的陰鬱音樂中,蘊藏著驚人的情感力量,這是第四號能引起鋼琴家與樂迷強烈共鳴的原因。」
利謝茨基或許在MBTI性格測試中歸屬於內向的I人,從年少時,他的舉止往往流露著超乎同齡人的沉著穩重,然而他眼中閃爍的光芒、張揚的金褐卷髮、還有演奏時的專注與熱情,又為古典樂壇帶來青春活力。
雖然傳奇的皮耶絲無法來臺演出,但卻邀來首次訪台的利謝茨基,這是臺灣古典樂迷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的驚奇。
節目資訊
7/18(五)19: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
五天的蛻變:2025【衛武營青少年戲劇營】,見證改變的力量
化妝間裡,學員們有的在補妝,有的在休息,有的則在一旁開心地聊天。氣氛輕鬆而充滿期待。然而,作為觀察員,我不禁回想起五天前的第一天,那時的他們還只是彼此陌生、不敢表達的孩子。這短短五天的戲劇營,究竟如何讓他們發生這樣的轉變?帶著這個疑問,我親眼見證了一場改變的奇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