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靈魂的琴鍵上,有首旋律叫皮耶絲
文|瓦力唱片行
2022年11月22日中午12點12分,一檔名之為《皮耶絲在台灣》的獨奏會、也是大師首度在臺舉辦的音樂會,在眾人的注目下,準時開賣了。
系統沒有當機、票沒有秒殺,而地球還在轉動。皮耶絲賣得並不如預期。
事情是這樣的,當年的情況人心惶惶,疫情使人不安,而皮耶絲雖然貴為大師,臺灣樂迷卻長年只能在唱片中聽到她的琴藝。等到真的開賣了,觀望的人遠比購票的人多。
然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臺北首演之夜造成轟動,皮耶絲以無比的自信和優雅征服了全場,其靈光般的樂句像是最溫暖的篝火一般,照耀著聽眾的心。
一天後,兩篇接地氣的臉書「皮耶絲快問快答」,冷不防出現在大家的眼前。
沒有人想到,已屆耄耋之年的葡萄牙國寶大師,竟然放下身段,拿著「開喜烏龍茶」在鏡頭前露出迷人的微笑。
當隨行人員告訴她,臺灣樂迷都以朝聖的心態來聽她的演奏,皮耶絲嚇了一跳,留下了那句自此讓所有人魂牽夢縈的話:「我們是在一個空間分享音樂,只是剛好我在舞台上。我不是大師,我只是瑪麗亞,大家的阿嬤。」
然後一切就已經成為歷史,慢熟的高雄場火速賣光,「皮嬤效應」紅遍全網。她整個人散發的親切氣質、她在音樂會上的溫柔琴語,讓皮耶絲成了那個在你最需要的時候、伸出雙手擁抱你,告訴你「一切都會沒關係」的超暖阿嬤。
縱然貴為鋼琴大師,她的生活卻樸實而無華,於是我們會看到皮嬤在東京自助洗衣店前等待、在南韓用筷子吃麵、或是在自家種菜風景。而這些暖心的時刻,不僅展現了皮耶絲平易近人的一面,更揭櫫了她極為入世的美學觀點:任何對生活無感的人,彈琴可能也沒有靈魂。
55歲時,皮耶絲創立貝加爾斯藝術中心,收容遭貧困或因戰爭而導致學習不利的孩童。皮耶絲的魅力,遠遠不只是她百煉剛化為繞指柔的琴藝,而是她那無比珍貴誠摯、想要透過音樂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的心。
皮耶絲的不凡的生命樂章,是近代音樂史上最動人的一頁。2024年皮耶絲和李安導演共同獲得第35屆「高松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獲頒此獎意義重大,因為受獎者不僅在該領域有卓越表現,更展現人道的關懷精神。
皮耶絲曾在專訪說過「天分能讓人驚嘆,但不能使人感動。能使人感動、甚至落淚的,是演奏中的其他東西。」而我們何其有幸,能夠再度迎來皮嬤,聽見那「演奏中其他的東西」。值得大書特書的,這次皮耶絲將與指揮長野健和漢堡愛樂國家管弦樂團合作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節目殊為難得,夢寐以求的黃金三角終於合體,就讓我們一起進場喊grandma吧!
節目資訊
7/18(五)19: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歐洲導演愛上臺灣歌仔戲,妙喻一特質堪比義大利即興喜劇
歐洲導演盧卡斯(Lukas HEMLEB)自2006年起與臺灣表演藝術團隊跨界合作,就深深愛上臺灣,2017年首度合作一心戲劇團,推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品,2024年再度攜手,跨越了探索與磨合的階段,以默契相融,更上層樓的作品《幻蘊迷宮》,被形容為巴洛克式的臺灣歌仔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