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回想看看:「女作曲人」很稀有嗎?作曲人又何必特別加上「女」呢?
文|故事 Storystudio 編輯部
不論是華語或臺語的流行歌,女聲幾乎已經是定番,作詞也不乏女性筆觸。但說到女性作曲者,就算是每首金曲都能跟唱的人,都不一定能信手拈來吧?對女性作曲家的陌生,就和錯過她們在臺灣歷史上的影響力一樣可惜——不光是在現代或戰後,而是早在日治時期,作曲的女性就隨著流行樂的興起,搭上唱盤的轉速開始發聲了。
當時即使有了男寫女唱的〈雨夜花〉、〈望春風〉,但要帶出最深的視角,何不直接由女性發聲?其中最著名的就屬 1902 年出生的郭玉蘭。身為今日中山女高的老校友,在進入培育眾多音樂人的「古倫美亞」成為歌手前,甚至曾在公學校當過班導!但她的才華不止於此——進入「帝蓄唱片」後,郭玉蘭借用小學教職的人設,以南京風光為背景寫下了成名作〈南京夜曲〉。即使南京在戰後回不去了,被轉彎成「草山夜曲」、「省都夜曲」、「淡水夜曲」,但最終以「南都夜曲」由江蕙、鳳飛飛和更多歌手翻唱的旋律,都是郭玉蘭將 30 年代臺灣女性的視角,跨時空投射半世紀的證明。
所幸到了 80 年代,當流行音樂產業在臺灣成熟時,新時代的女性並沒有缺席。至今在企劃端和製作面都仍有女性身影,不過作曲、製作、演唱三面向都持續位居一線的就很稀有了——這樣如同三稜鏡般的人物,陳小霞就是箇中翹楚。
當 90 年代的少女呼喚著誰「你看你看月亮的臉」時許下「約定」,「十年」之後還要是朋友,要一起等「下一個天亮」,卻得在 2010 年代對「魔鬼中的天使」道「晚安」⋯⋯幕後功臣的聚光燈可能不夠,但陳小霞一代代作品的傳唱和點閱,很難少了你的一分貢獻吧!這大概是從 7 歲開始寫歌、進入 EMI 後仍然下班窩在錄音室作曲,27 歲才首度發表作品的她,都難以預料的。稜角分明的五聲音階裡,溫和卻堅定的情緒在中慢板旋律裡流過,是多數人對小霞老師作品的印象,也是她從少有的女性製作人起家、轉往幕前獻聲、又用曲目跨越華臺語的曲折路徑。
但這樣的曲折中,不免伴隨一些矛盾。儘管也曾對臺語有些礙虐 gāi-gio̍h,陳小霞反倒用〈無言花〉、〈花若離枝〉⋯⋯在臺語聽眾心裡開出旋律的芬芳,也把色彩鮮明的音律渲染到華語歌,成為她的聽覺招牌——或許齊秦在初聞她寫的臺語歌時,也曾有一樣的感受。而當製作人出身的她直呼「太累了!」再遁入詞曲世界,更在轉向純粹作曲後海闊天空、不再被字詞綁住——是一步步的取捨和精煉,才造就了陳小霞無可取代的地位;即使金曲獎座在 2010 年才遲來,她的歌早就先一步成為跨世代的共鳴記憶。
假如這些一按下播放鍵就能跟唱的歌,搭上交響樂團編制和新生代女歌手,會交織出什麼樣的新聲?衛武營歌劇院的《大玩樂家 4》首度以女性作曲家陳小霞為致敬母題,讓衛武營藝術總監簡文彬帶領長榮交響樂團,攜手製作人劉慕堯與金曲新人洪佩瑜,將陳小霞的曲作的感動再次昇華——90 分鐘的演出中,總遇得見扣得你心弦的曲目。
節目資訊
2/15(四)-2/16(日)
►大玩樂家4—《陳小霞 & 簡文彬 & 洪佩瑜 跨樂衛武營音樂會》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婚姻中容不下女性才華—晃晃跨幅町《海妲.蓋柏樂》
海妲・蓋柏樂是將軍的女兒,當時的名門女性除了結婚,沒有其他的出路,對於海妲・蓋柏樂而言,雖然丈夫尤根.泰斯曼是自己選的,但她被自己的選擇困住了,作為一個有想法的女性,她陷入抑鬱,想要尋找其他的生機。 寫到這兒,也許有些人會說「又來了,女人就是愛胡鬧,丈夫不是自己選的嗎?」工作也是自己選的,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被工作困住,不是嗎?
畢契科夫和捷克愛樂,最完美的組合!
在疫情發生之前,捷克愛樂開始進行一個長達四年的柴可夫斯基計畫(The Tchaikovsky Project),他們和指揮畢契科夫(Semyon BYCHKOV, b.1952)要花四年的時間,在樂季演出柴可夫斯基,同時也進行捷克愛樂的「柴可夫斯基交響及鋼琴協奏曲全集」錄音,而這也是他們「唯一」除了和當時的首席指揮貝洛拉維契(Jiří BĚLOHLÁVEK, 1946~2017)合作之外的錄音計畫,畢契科夫也被任命為這個計畫的計畫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