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111歲春之祭的二三事
©Susanne Reichardt
文|貧窮男
若我們活在100多年前,對芭蕾的認知就是柴夫斯基的《天鵝湖》,當1913年5月走進新落成沒有冷氣的香榭麗舍劇院,準備觀賞當時最潮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帶來全新芭蕾舞劇《春之祭》,當聽到那不按牌理出牌的音樂,看到那全沒芭蕾技巧的古怪動作,我也會被激怒,這是什麼跟什麼,到底看了啥。
偏偏這是巴黎,碰上最好的時機,讓演出結束後還在媒體針鋒相對辯證許久。這一年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31歲,編舞家尼金斯基23歲。同年舞團到南美巡迴,9月尼金斯基在巴西結婚,讓愛人迪亞吉列夫不爽,開除了他,隨後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俄國十月革命,不被世人理解的天才尼金斯基1919年住進精神病院,史氏在顛被流離中改變曲風。俄羅斯芭蕾舞團也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中負債累累,同年迪亞吉列夫過世舞團解散。
歐陸歷經二戰天翻地覆的變化後,《春之祭》因為1929年史氏與蒙都(Piere Monteux)在巴黎的錄音版本與1930年在費城交響樂團的錄音版本而被流傳,但1913年那晚的舞作卻因沒有任何影像而逐漸被遺忘,一直到1980年,在柏克萊念博士的35歲編舞家米利仙·霍德森(Millicent HODOSON),申請到一筆獎學金到英國鑽研尼金斯基的舞作,在倫敦遇到她的合作伙伴兼未來老公,專攻1913年《春之祭》舞台美術設計Nicholas Roerich的藝術史學家肯尼思·阿徹(Kenneth Archer)。他們從各種考古史料、照片、手繪的設計圖紙、媒體報導、田野口述,搭配著音樂的結構,推敲拼貼想像,一個舞步一組動作慢慢揣摩,企圖重現1913年首演時的舞蹈全貌,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花了七年的時間,在1987年與芝加哥傑佛瑞芭蕾舞團合作,重構了這個失傳的傳奇作品,到底沒看過的舞蹈有沒有辦法重建?相隔74年當年觀眾不復存在,我們也只能接受了這個歷經辛苦的研究成果,1991年1月這個重建版本也來到台北國家劇院演出。
1989年紐約WNET與倫敦BBC電視台聯手製作了記錄影片「The Search For Nijinsky's Rite of Spring」話說重頭,為我們還原了當時時代背景,首演中發生的暴動與狀況,以及米利仙與肯尼思兩人的研究成果,與傑佛瑞芭蕾舞團如何重建《春之祭》。事實上無調性的音樂早在1905年已陸續出現,觀眾主要還是被尼金斯基的舞蹈所激怒,面對《春之祭》音樂的強大與重拍,超越時代的尼金斯基得用這些異於當時美學,甚至是異於常人的動作,才能創造出這個帶有原始藝術,面無表情的生人獻祭,或是薩滿儀式,來對抗音樂的狂暴。
The Search For Nijinsky's Rite of Spring
2013年《春之祭》一百週年時,重建了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於1957年在柏林市立歌劇院演出的《春之祭》,透過樂譜, 場面調度圖手稿, 排練筆記, 信件等文獻,拼湊舞作的構圖, 服裝, 舞台空間,最核心的獻祭獨舞,則透過14張照片重建,這是二戰後春之祭的第一次搬演。二戰前的1920年,因為香奈兒與史氏交往而贊助俄羅斯芭蕾舞團,再度演出《春之祭》,因沒人記得尼金斯基複雜的舞步,而找來馬辛(Leonid Myasin)重新編舞,後來1930年到美國巡迴時,由瑪莎‧葛蘭姆演出獻祭少女,影響了美國現代舞的發展。
瑪麗魏格曼之後,有1959年貝嘉從鹿的交配獲得靈感的《春之祭》版本,有1975年碧娜鮑許滿台泥土的版本,1980年泰勒(Paul Taylor)的雙鋼琴版,1984年瑪莎葛蘭姆的美國原住民版本等等,根據1987年Dance Critics Association列出的清單,在此之前共有44個版本,到了2008年,舞蹈學學者史黛芬妮·喬丹(Stephanie Jordan)的統計數字,約有185齣以《春之祭》音樂為基而編的舞碼,更別提在《春之祭》一百週年時,根據出版商Boosey&Hawkes的統計,2013年《春之祭》的演奏至少就有386場,光是1913年首演的香榭麗舍劇院,就推出14檔《春之祭》舞作。
春之祭的音樂,對於現代編舞家如同魔咒般的著迷,無疑是最想征服的高山,無論是挑戰音樂上的強度與困難,或在內容與型式上的創新,都成為編舞家突破自己的嘗試,而這麼多年來出現了一些有趣的版本,其中最有趣的無疑是黎海寧1992年編創的《春之祭》,和保羅泰勒一樣,捨棄了交響樂而改用鋼琴版本,作品還原了1913年5月29日的首演,改變歷史的那一夜,將觀眾席搬上舞台,舞者們同時也飾演著被作品激怒的觀眾,舞作中也呈現了尼金斯基三角感情的愛戀拉扯。
而為了與春之祭強大的音樂抗衡,2013年法國當代芭蕾編舞家普雷祖卡(Angelin Preljocaj)的《春之祭》(le sacre du printemps 2001),在綠草如因的草皮,讓男舞者剝光獻祭女的衣服,用現代的角度:暴力與全裸,深化作品的意涵,與音樂同樣震撼。柏林愛樂指揮拉圖(Sir Simon Rattle)與編舞家莫爾頓(Royston Maldoom),用了250位青少年舞者的人海戰術,用滿溢的視覺感來抗衡音樂。法國編舞家奧利佛‧杜柏(Olivier Dubois),2012年使用春之祭的音樂演出(prêt à baiser),只用了兩名舞者,親自上場從頭到尾強吻另一年輕舞者,隨著漸強的節奏增加接吻的強度,來達到視覺與聽覺上的平衡。
柏林愛樂指揮拉圖與編舞家莫爾頓 DANCE SERIES I: RHYTHM IS IT! (2005)
這十多年來持續有編舞家挑戰春之祭,臺灣熟悉的有:麥可·基根-多藍、阿克郎·汗、大衛溫帕許、莎夏瓦茲、卡洛塔、沈偉等等,光是臺灣最早版本:1984年由林懷民以都市叢林為背景的(《春之祭禮.台北一九八四》),2001年李淑惠以阿美族祭儀《春之祭典一追尋祖靈》,隨後吳義芳、余能盛、姚淑芬、劉鳳學、張曉雄、吳建緯等編舞家都在創作道路上挑戰自我,為我們帶來視覺上的盛宴以及對人類文明的省思。
麥可·基根-多藍 Fabulous Beast Dance Theatre - The Rite of Spring & Petrushka
莎夏瓦茲 Sacre - Sasha Waltz
節目資訊
5/4(六)14:30、5/5(日)14: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捨下古典樂苦練手風琴,吳詠隆靠執著走出探戈音樂一片天
吳詠隆是臺灣極少數專業班多鈕手風琴演奏家暨探戈音樂家。原本主修長笛,大學畢業時意外聽到班多鈕(Bandoneon)多變且情感豐沛的音色,立刻愛上,捨下熟悉的古典樂器,隻身飛往阿根廷全心學習班多鈕,不但成為亞洲第一位奪下德國克林根塔爾手風琴大賽冠軍的演奏者,還前往日、韓、港、中、馬來西亞等多地演出,是台灣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探戈演奏者之一。
冰與火之間:《海妲.蓋柏樂》的致命誘惑
最近重讀了挪威劇作家 #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的經典文本《海妲.蓋柏樂》(Hedda Gabler),上一次讀應該是大學的時候吧?#二十年前 小時候讀不懂易卜生,覺得很無聊,沒想到這次重讀,一口氣看完,欲罷不能,覺得這個文本跟對白實在太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