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舞者將每一吋肌肉、每一個關節,都化成了波。——雲門50 鄭宗龍《波》看舞筆記
文|劉竹晴
觀賞場次:2023/10/12(四)19:45 臺北國家兩廳院戲劇院
作為一個偏食的觀眾,我絲毫不在乎作品用了哪些科技手法,那是創作者的功課,我只關注眼前看到的即可,如同饕客,我儘管享受大廚端出的美食,吃下肚,然後滿足。而身為雲門資深觀眾,我總是將舞團的一切視為一條長河,而非僅是眼前的短短波動。
雲門五十週年,春天推出創辦者林懷民的經典舊作《薪傳》,秋天上演藝術總監鄭宗龍的全新創作《波》,一個是如此拋頭顱灑熱血,一個則是冷調疏離,而演繹這兩個作品的是同一批舞者,當然,職業舞團舞者本該如此,就如同所有人,誰不是為了生存或實現理想而努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呢?但我還是想為舞者傑出的表現拍手叫好。
十二位舞者表現可圈可點,他們將每一吋肌肉、每一個關節,都化成了波,穿上服裝設計范懷之的隱隱發光的挖腰連身褲,個個像是身長180,關節似乎比常人多了一倍(或是沒有關節?),一段全體舞者身體相連,模擬大自然的海浪潮汐,展現鄭宗龍總讓人期待的群舞編排功力。
黃媺雅五分鐘的獨舞,在乾淨的舞台上,表現鄭宗龍舞蹈技巧的一致性與豐富性,我看著她的盡情揮灑,腦中不禁浮現她之前在林懷民作品的身體使用方式,她似乎已吃進鄭宗龍的身體技巧,再轉化成她自己獨有的樣貌,熱愛閱讀肉體的我,能見證到這樣的轉變總是特別興奮。范家瑄擅長跳出快速精準的舞步,大概還有街舞的訓練,以及因作品設定而加入被操控的身體樣貌,讓整段獨舞看起來相當亮眼過癮。
雲門夥伴戲稱《波》為AI之舞,我想作為備受矚目的創作者,不斷推陳出新是一種宿命,特別是背負著一個具有五十年歷史的國際知名舞團,鄭宗龍近期的舞作,都企圖加入新的創作元素或邀請新的合作對象。例如2016年《十三聲》與音樂人林強合作,舞者要在演出中唱咒。2019年《毛月亮》與冰島後搖滾樂團席格若斯(Sigur Rós)合作。2020年《定光》,全體舞者登山去,將爬山體感轉化到舞作中。2022年《霞》使用清水靖晃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薩克斯風版,並與音場設計馬塞洛.阿內茲(Marcelo Anez)合作,舞者為此作進行了繪畫工作坊,畫作也被放入作品中。為自己出點難題,再試圖破解它,於是成長,並培養團體(共患難?)默契,差不多是如此的循環。
觀舞前先去藝星藝術中心參觀鄭崇孝個展「小森林計畫」,創作者在展覽手冊的創作剖析,感覺特別貼切:「這幾年我覺得藝術家像科學家,不斷實驗新的東西,實驗出來後再作改善以及微調,直到微調到極限以後就必須設法再研發出新的東西,對我而言用這樣的模式不斷重複著,藝術創作才能很有趣,藝術職涯才能再繼續堅持下去。」
日本新媒體藝術家真鍋大度為《波》的共同構思,他與日本創作團隊負責音樂與影像,這兩者皆是透過收集舞者動作產生的數據轉化生成的,成功建立作品極簡冷冽的風格,也為部分橋段增添趣味性。
延續《毛月亮》科技對於現代生活的無孔不入,《波》也隱隱透露出當代生活中科技為人類帶來的壓迫與制約,作品的整體調性是在冰冷中透出一絲絲的孤寂感,像極了現代人睡前總愛在黑夜中滑手機,試圖與世界保持連結的渴望一樣,但也許這個企圖可能是徒勞的?
在「誰來報樹」podcast節目訪談中,鄭宗龍提到,波是一種能量,他想知道作品的能量是否能夠傳遞給觀眾,《波》臺北場已完售,接下來還會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和高雄衛武營巡演,歡迎大家進到劇場盡情享受、感覺舞者們帶來的強勁秋波。
演出現場販售的節目單,收錄多篇真摯感人的文章,也推薦大家一同入手。
高雄演出場次
11/4(六)14: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演前導聆|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 小樹
*11/5(日)14:30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歌劇院
*演前導聆|雲門執行總監 洪凱西
製作團隊
編舞/構思|鄭宗龍
共同構思/影像/音樂/程式|真鍋大度
燈光|沈柏宏
服裝|范懷之
演出|雲門舞集
共同製作|國家兩廳院、臺中國家歌劇院、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推薦閱讀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
一本好書:輕鬆打開衛武營管風琴的祕密
對大部分人來說,管風琴是很玄妙的玩意,平常安放於教堂或音樂廳,彷彿是一座宏偉華美的裝飾品;然而當管風琴奏起樂音時,儘管感覺耳炫神馳,卻又不太知曉它的發聲原理。若身為一位管風琴小白,如今有一本中文自救指南可以解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