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經典動畫、影視配樂,用音符打造的萬聖節派對
文|林伯杰
如同聖誕節般,萬聖節已脫離了宗教意涵,成為全球最歡樂的節慶之一。除了是大玩變裝的好時節之外,更是欣賞「鬼音樂」的好時機。這場音樂會可說是用音符打造的百鬼夜行,從十九世紀浪漫時期的骷髏之舞,到當代作曲家的恐怖組曲,乃至於經典的電影配樂,要讓走進衛武營音樂廳的大小朋友們,感受到充滿顫慄效果卻又帶著歡樂氛圍的萬聖節音樂。
日本新世代作曲家高橋宏樹,在2016年根據日本童謠「玩具恰恰恰」進行改編創作,全曲分成五樂段:描述子時鐘響後、玩具被施予魔法的「午夜序曲」、笨拙怪異的「機器人進行曲」、以圓舞曲帶出悲傷的「玩偶之舞」、節奏怪異的「積木拼圖」、最後暢意奔馳的「玩具小火車」。
九〇年代的賣座電影及去年影集《星期三》,讓《阿達一族》至今仍廣受歡迎,其實這最早是1938年起在雜誌「紐約客」刊載的漫畫,描述一個古怪家族的超自然生活。1964年《阿達一族》首次翻拍為電視劇,請來好萊塢資深作曲家米齊創作主題曲,並親自配唱,傳頌一時,樂曲中最具特色的是以打擊樂器模仿打響指。
與萬聖節最有關連的電影,莫過於提姆波頓1993年的《聖誕夜驚魂》,描述萬聖節南瓜王傑克,目睹眾人皆愛聖誕節,於是綁架聖誕老公公,進而取代之的定格動畫片。由長期合作的怪傑作曲家丹尼葉夫曼負責配樂,電影開場的「這是萬聖節」歌曲,由群妖眾魔合唱,展現了作曲家慧黠的音樂巧思。
1937年上映的《白雪公主》,不僅是迪士尼的第一部動畫長片,美國電影協會更評選為最偉大的動畫電影,同時也發行了電影史上第一張原聲帶。電影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插曲,「吹口哨工作」是白雪公主召喚動物們,一起幫忙整理小矮人家時的魔法歌。
法國作曲家狄卡在1897年完成了交響詩《魔法師的小學徒》,這是根據歌德的同名詩作譜曲,講述年輕學徒以魔法召喚掃把為他工作,卻因法術不精而釀成災害。這首樂曲精準地以旋律勾勒出故事中的各種情節,饒富趣味,尤其因1940年迪士尼《幻想曲》改編為音樂動畫,更加廣受喜愛。
打字機也能施展音樂魔法?這首《打字機》已是二十世紀當代音樂的代表作。由美國作曲家安德森在1950年創作,使用到傳統打字機的三種聲響:鍵盤聲、換行的回車聲、及行尾提醒的鈴聲,以打字機和樂團共築這首趣味盎然的樂曲,然而打字速度飛快,需要專業的打擊樂手才能完美呈現。
1984年電影《魔鬼剋星》,結合了恐怖、喜劇、科幻、動作的元素,在全球掀起了一陣「抓鬼」熱潮。由寫過《十誡》、《豪勇七蛟龍》配樂的好萊塢大師埃爾默.伯恩斯坦為此片譜寫配樂,作曲家卻認為《魔鬼剋星》是他最難寫的作品,因為要在滑稽與嚴肅之間取得平衡,耗費心思,終究成為精采的電影音樂。
還有更多精采的鬼怪音樂,將由臺灣優異的指揮家張尹芳,與頂尖的國家交響樂團音樂家們傾力演出,加上說書人許逸聖與觀眾的親密互動,《萬聖節的玩具音樂盒》將在衛武營的葡萄莊園式音樂廳,與大小朋友們一起共渡魔幻新奇的音樂時光。
節目資訊
10/28 (六) 19:30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人不安的閱讀
幾年前讀法國作家艾杜瓦.路易(Édouard Louis)的自傳小說《跟艾迪了結》,腦海馬上浮現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的電影《舞動人生》(Billy Elliot,2000)。片中那個身處英國礦業大罷工時代的英格蘭男孩比利,被父親逼著去上拳擊課,卻意外邂逅舞蹈,開始跳起芭蕾和現代舞......
彈無虛發的劃時代經典~淺談韋伯的《魔彈射手》
韋伯(C.M.Weber, 1786-1826)可說是古典音樂史上十分獨特的存在。他出生於德國北部的奧伊廷(Eutin),在那個日耳曼地區仍被視為文化偏鄉、獨尊維也納與巴黎為全歐音樂中心的年代,他在日耳曼境內卻早已享有盛名。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可見來自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底蘊,在國族主義方興未艾的德意志人們心中撒下啟蒙種子,因此若要將韋伯視為19世紀國民樂派的先驅似乎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