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在高雄遇見想要跳舞的身體
文|周書毅 衛武營駐地藝術家
透過這次波麗露在高雄的活動,我才知道原來高雄有好多喜歡看現代舞的觀眾,只是過去從來沒有機會遇見!也發現比想像中更多的人喜歡跳舞,而且是隨心的自由舞蹈。
為什麼說是「自由舞蹈」呢?這個詞源自於這次活動中,一段非常美妙的經驗。位在高雄旗山的旗美社區大學裡有一堂課叫作「自由舞蹈」,由美濃在地的文化藝術工作者劉崇鳳老師所開設。她希望帶來身體與土地的感知與連結,拋開局限與框架,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身體去學習如何自由的跳舞。透過鳳山在地「鳳東文創」的小翠與梅珠拜訪,以及藝術顧問林璟如老師的友人,我才得以與劉崇鳳老師和她的自由舞蹈相遇,因著波麗露這首樂曲串起了人與人之間的緣分,讓我有機會也來分享我的自由舞蹈。在那兩個小時裡,我們的內心靜了下來,手牽起手,感受前方的引領,以及後面的人的跟隨。全憑感受帶領身體來移動,在享受中淋漓盡致地完成了這場交流。
波麗露在高雄,我們在這個傾注了我全部熱情的活動中相遇,往後我也將繼續這樣自由的舞蹈,繼續與大眾一起發掘自己與身體的關係,享受每一個跳舞的當下。(寫於2022/05/16)
閱讀更多: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王宇光:盛開的舞蹈新星,點亮國際、在地創作動能
曾為雲門2舞者的王宇光轉型編舞家後,自2019年與生活、創作伴侶李尹櫻創辦「微光製造」已邁入5年,並首度入選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王宇光長期發展「關係三部曲」在2024年也走到了第二部曲,自編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島》在國內外累積了許多好評與獎項,更在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的新設獎項中獲選為3個全球舞蹈新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