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專訪陳建騏:二十年集大成的《一人之海》音樂會
如要談起近幾年炙手可熱的音樂製作人,你會想到誰?前幾日在影音平台上看了最近火紅的臺劇「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影集的 credit 一亮,音樂總監一欄又見熟悉的名字——陳建騏。
音樂生涯走過二十多年,陳建騏經手過的作品超越數百件,從劇場音樂、專輯製作、廣告配樂、到電影配樂,打開音樂串流華語流行排行榜,你可以容易地在裡面找到多首由陳建騏擔當製作人的作品。
去年,受國家兩廳院之邀請,陳建騏完成了音樂會《一人之海》,獲得極大迴響。時隔一年,《一人之海》音樂會即將來到高雄衛武營,淬煉 20 年音樂精華,精選多首陳建騏曾參與的舞台劇配樂與創作,聯合多位知名歌手、合唱團、管弦樂團一同演繹。
製作人的影分身之術
如果有在關心陳建騏的臉書動態,你會發現他常常在幾週,參與數個製作案,彷彿影分身之術,專輯、電影主題曲、戲劇配樂等等。身為製作人在面對各個不同領域的音樂製作,最在意的細節也截然不同。
擔綱專輯製作人時,除了基本的製作面一定要到位,陳建騏更在意歌手本身的「可能性」。他這麼說:「(專輯)當然必須與歌手相關,相關的除了說音樂類型會是適合他的,或是幫他想除了這樣類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必須是要從他的生活出發。即便今天不一定是創作歌手,也需要了解他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關心什麼、有沒有想要說的話?
雖然大家可能會覺得說,應該在意歌好不好聽,製作要不要精良⋯⋯但我認爲那都是基本的,我在意這是一個歌手的商品,更是一個跟歌手生活有關的商品。」兼顧市場與保留歌手的個性,已然成為每個製作人重要的課題,對陳建騏來說,關心歌手本身的樣貌,才能產生做好的化學效應,是他一直以來的堅持。
全知者的敘事口吻
聊到影劇配樂,又是另一回事了。從1999 年《美麗少年》配樂開始,二十多年的時光過去,到近年來《後來的我們》、《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幾部膾炙人口的電影,陳建騏在配樂上的成就更廣為人知。關於配樂的細節,他是這麼解讀的:「配樂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切入,所以我的音樂可以選擇提早告訴觀眾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或選擇不爆雷。
舉一個比較一個血腥的例子,小朋友開了門要出去,結果被車撞。那我的音樂可以在他推開門之前,我先給一個低頻的聲音預告;或者是我可以在他被撞的剎那才下一個驚恐的音效;也可以在他被撞了之後,給一個悲傷的音樂,那個悲傷不是小朋友的悲傷,而是父母親的角度,或是觀眾觀看影片的角度。如果今天這個小朋友是主角,那配樂關係到我要用第一人稱、還是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又或者在打鬥的場面,我不一定給很激烈的音樂,我也可以下一些抒情的,描寫這個武打戲的緣由等等。所以我覺得戲劇配樂與劇場大概都有配樂功能可以發揮。我的解讀,以及我跟導演最後討論出來的要為這段故事下什麼樣的音樂就滿重要的。」
與劉若英合作的電影《後來的我們》的配樂過程,就完全包括了以上的樣貌。「我跟奶茶(指劉若英)算是熟識,但即便是如此,很多在音樂上的角度也會很不同。音樂跟視覺是覺得主觀,你沒辦法用音樂的技術或理論去說,我覺得這邊換小調或換個樂器就可以解決這件事。」
「很好玩的就是說,很多(劇場或電影)導演其實都兼作劇作家,所以他其實在一開始執導的時候,他就已經知道這個故事接下來的發展,他是全知者的角色。但像配樂或剪接,我們(對故事)都是一知半解的,我們一定有自己的解讀,但我們是不是需要照著全知的導演去做他心裡想的,其實我認為是可以開放討論的。有的時候(導演)寧可不講,等我做完他在跟我討論、修改。
我跟奶茶在做《後來的我們》的時候是有經過很多來回的討論,最後我們重錄很多東西,那不是爭執說什麼地方不好,而是一直嘗試怎麼樣才能讓音樂跟角色的關係更緊密,更貼近我們心裡所想的故事。」
劇場音樂不該只限於劇場
說起劇場,光是幾米音樂劇就創作了四部,《地下鐵》、《向左走 向右走》、《時光電影院》,以及應該極少人所知的《幸運兒》。
幾米的作品《幸運兒》,是陳建騏最想再復刻的音樂劇劇作品,多年前找來詩人夏宇當編劇,卻因為這個故事本身比起《地下鐵》、《向左走 向右走》晦澀一些,在沒有太多場次下就此塵封。
故事裡的主角含著金湯匙出生,在人們羨慕的眼光下生活。有一天甚至長出了翅膀,大家直呼他:「幸運兒!」卻沒人知道,那翅膀有自己的意識,甚至支配了幸運兒的日常生活,最後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幸運兒嘗試鋸掉翅膀,卻被翅膀帶離了城市,帶離了人群,此後幸運兒的故事成了個遙遠的快樂傳說。
陳建騏補充說道:「這是幾米少數比較血腥的作品,但我很喜歡。這齣戲的配樂我自己也很喜愛。故事裡的翅膀可以是金錢、可以是權力,幸運兒的人生看似完美,實質是被各種因素支配的。人們只看得見金湯匙、看得見翅膀,就像現在在社群上大家都只 po 出光鮮亮麗的一面,沒有人知道背後的狀況是什麼一樣。」現在看起來,這齣《幸運兒》若重新搬上舞台,故事劇情已然貼近時代背景,社群發達下的人云亦云,更顯現其中的諷刺意味。
二十年集大成
今年陳建騏拿下金曲獎演唱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一席得獎感言令人印象深刻:「我覺得不是我在等金曲獎,而是金曲獎在等我:等我更了解音樂;等我更知道音樂的力量;等我更知道音樂裡面可以療癒、可以有喜悅、可以有悲傷、可以不卑不亢、可以說每一個人的故事。」在金曲獎這一晚,陳建騏可能是某些人眼中的幸運兒,但更廣為人知的事,他這二十年來有目共睹的努力,可真的不是「幸運」可以成就的。
問起舉辦《一人之海》音樂會的起頭,陳建騏感性的表示期望透過這個音樂會,劇場音樂可以不再因為作品公演結束而被塵封,更希望可以有同溫層之外的聽眾看見、關心臺灣許多優秀的劇場音樂。「不僅是我,像是王希文、盧律銘、柯智豪也做了許多非常好聽的作品,我希望我是一個開頭,接下來他們也可以有自己的音樂會,讓他那些優秀的音樂被更多人聽見。」
這次《一人之海》高雄場將帶來比臺北場多兩首的曲目,也透過網路票選,邀請人氣寶貝「胖球」獻聲,更邀請高雄室內合唱團一同演出,參考臺北場的經驗,令人更期待衛武營場次的《一人之海》。音樂會門票售罄在即,回憶之前有收到觀眾提問,聽《一人之海》音樂會前有需要先預習什麼作品嗎?陳建騏想在此傳達給所有觀眾說:「完全不用!請帶著輕鬆的心情來感受音樂就可以了!」
閱讀更多: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文雄與秀英》讓你再一次__愛情!
我的好友、同時也是知名編劇詹傑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電視劇像老公,電影像一夜情」。我每次都想問,那劇場呢?假若串流媒體只要點點滑鼠,就有各種驚心動魄、高潮迭起、峰迴路轉、還看都看不完的多國影視作品,排解不甘日常寂寞的一顆心,我們又為何需要大費周章走進劇場,看單單兩名演員演繹平平淡淡、細水長流的一輩子感情?
讓聲音帶我們進入外婆的心
《乘上未知漂流去》是一齣非常特別的獨角戲,所有的觀眾都要戴著劇團提供的耳機,透過耳機聽到台上各種聲響,包括演員的獨白、道具聲響、音效等。這讓我想到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伯尼(Simon McBURNEY)享譽國際的作品《相遇》(The Encounter, 2015),這齣戲也是一個人透過創造各種現場音效來說故事,有點像早期的電影音效,只是現場做給觀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