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華麗盛宴,獻給每一個自己——談《#是否》
文|蔡昀珊(2020臺灣舞蹈平台書寫手)
當卡拉OK遇上劇場,當歌劇院變成歌廳,這會是什麼樣的觀賞體驗?由布拉瑞揚・帕格勒法創作、原住民青年舞者演繹的《#是否》,顯然使劇場活成了一種新的可能,一場你我都有幸身在其中的饗宴。舞台設計以一片高聳、可旋轉的背牆和光芒萬丈的迪斯可球作為主體,由一位青年歌手彈唱族語創作為演出揭開序幕。隨後,一位頂著豔麗紅髮的男舞者現身,妙語如珠地直接對觀眾說話,馬上博得滿堂彩。一群穿著制服、高跟鞋、裙子或內褲的男性舞者陸續登場,其中有追逐、有批評、有掙扎、有孤獨;有時接近攻擊性的肢體與語言尖銳的刺耳,有時對於自己,卻遺落的傖惶。
演出後半段,背牆轉了180度,才讓人意識到背後長梯與隔間構成的傾斜式衣櫃結構,似乎默默地使觀眾與舞者的生活更貼近一些。舞者們玩起了成長經驗和自我認同的大風吹,輕鬆地提起性別氣質、家庭暴力和霸凌等課題,才發現兒時純真的遊戲,放在現實面前,竟如此錐心且難以逃離。彷彿實踐著「唱開心的歌」、「把難過的歌唱快樂」的人生哲學,舞者們從失意中挺立,跨越身份物件化的藩籬,走下台將觀眾席幻化成了大型晚會現場,隨後回歸平靜,以坦然表達內心的渴望作結。
《#是否》是一齣乍看之下感染力很強,似乎只能身在其中悉心感受的作品,實則蘊藏許多巧思——它既強調了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又一再打破,彷彿在身為原民的是與非之間流轉。由族語創作起頭,不只唱蔡依林、張惠妹的歌,最後還能帶出崔苔菁、伍佰等一代巨星;原民舞者這次不穿傳統服飾,而是腰間繫著皮帶、穿著跟鞋,跳出屬於自己的璀璨之舞。但在歌舞昇平背後,迪斯可燈點亮了背牆那些與舞者等高的字樣,刻著的是「我不配」、「我不好」、「我的明天」等字眼;有時迪斯可球點點碎裂的燈光,仿若化作不會眨的眼眸,赤裸的蜇人。面對是否的詰問,或許「是」的是原住民與生俱來的文化、語言和才華,卻太常被忘了同為臺灣人的身份,具有共通的情感和少年回憶;「否」的是原住民身份與性別、暴力等社會議題的交錯性時常被忽略,衝突無法彰顯和解決,於是只能內化為自我情感伴隨長大,在歌中、在舞中、在心中。
在觀賞演出時,我無可避免地想起那些曾與我相逢的原住民朋友,想著我們曾如何靠近,卻始終難以互相理解和體會;生命便在某個錯落的時刻,永遠踏上殊途。《#是否》是一齣熱情卻細膩的表演,觀眾可以閉眼、可以拍手、可以尖叫、可以揮舞雙臂;沮喪的時候能嘴角上揚,開懷中心卻不經意地揪了一下。族群、自我和生活的是是非非,彷彿在偌大場館中,隨著音樂和迪斯可球的燈光,飄揚到了遠方——只盼磕磕碰碰的傷口與質疑,有朝一日,都能活成生命的華麗盛宴。
蔡昀珊
出生於新竹市,2017年起赴紐約就讀哥倫比亞大學視覺藝術和社會學系。她擔任影像與舞台設計,參與過外百老匯秀、沈浸式劇場、短片和商業廣告等製作,作品入圍紐約布魯克林青年藝術博覽會、紐約雅典娜影展和黎巴嫩的黎波里線上影展等。2020年她獲選加入紐約Boundless劇團的「新銳設計師計劃」,並登上美國《百老匯世界》(Broadway World) 新聞。
閱讀更多: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在英國創團的以色列鬼才編舞家Aka侯菲胥的前老闆——雅絲敏・瓦迪蒙的舞蹈拓荒路
第一次看到雅絲敏・瓦迪蒙(Jasmin VARDIMON)的作品,其實是因為侯非胥.謝克特(Hofesh SHECHTER)而誤打誤撞,侯菲胥離開以色列巴希瓦舞團後,來到巴黎學習音樂同時組成一個樂團,後來樂團到英國演出後解散,他重回舞蹈懷抱,加入了雅絲敏・瓦迪蒙舞團,在2003年演出雅絲敏的作品《Lullaby》,因而找來《Lullaby》影像觀看。原本是想要看看侯菲胥青澀的舞者樣貌,沒想到卻被雅絲敏充滿肢體劇場的編舞風格所吸引,像是DV8《阿基里斯進場》enter achilles與莎夏瓦茲《太空人巷》Allee der Kosmonauten的結合。
一代舞神,如何「背叛」一齣浪漫芭蕾經典?
《吉賽兒》原是近200年前,一齣描寫愛情與背叛的浪漫芭蕾的經典舞劇。它能夠百年來不斷重演,最大的吸引力就在於 ── 以足尖舞蹈和白色紗裙所塑造的幽靈 ── 快速飄移的幽靈舞者,美得不像人間俗物,卻仍然忠於愛情,致死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