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2017衛武營國際論壇】國際資深策展人的圓桌討論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拉風提供
講 題|圓桌討論-創造與再造
紀 錄|鍾翰
時 間|2017.11.19
地 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主 持|簡文彬/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準藝術總監
與 談|Fiammetta Rocco/《經濟學人》《1843》文化編輯、Virve Sutinen/Tanz im August柏林國際舞蹈節藝術總監、Lucy Forge/Dark Mofo 闇黑藝術節創意製作人、Liz Pugh/Walk the Plank 大型藝術活動策劃公司共同創辦人
衛武營國際論壇,為衛武營年度不容錯過的藝術論壇。2017年於11/18.19 舉行,以「眾人參與的藝術基地創生」為主軸,邀請臺、法、德、英、澳藝術基地及藝術節的重量級推手,共同分享藝術創生的過程,激發想像的可能。衛武營期待透過討論。群聚每一個可能的力量,共同建築成眾人嚮往的藝術之地!以下為觀察員鐘翰的活動紀錄。
兩日的活動至此,聽眾已有許多問題迫不及待想發問,因此在簡文彬總監簡單開場後,就開放觀眾自由提問:
提問一:「這兩天的論壇,我們不斷討論跟觀眾的關係。請問在座的策展人,是否會透過市調分析,來確定觀眾會對你們的節目有興趣?」
Liz:我認為一個藝術總監應該要能創造一個願景,再找到與你的願景有所呼應的觀眾,我不認為要先問觀眾要什麼。美國汽車大亨福特說,「如果你問人們他們想要什麼,他們只想要更快的馬。」
Lucy:我們(闇黑藝術節)也是,我們不這樣去接觸觀眾,藝術上的概念還是我們的第一位。你一定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你最相信的籃子裡。當然你必須保持開放的心胸,去傾聽社群的聲音,這會影響你的手段,但不會影響你的概念。你只能盡力嘗試,希望別人會喜歡。
Fiammetta:延續這個問題-因為我不是策展人,我很好奇,你們覺得會有「錯誤」的觀眾嗎?
Lucy:對我來說觀眾是中性的,我們盡量不去多想誰是觀眾。當然有時候,比如說酒精,會創造出你不想要的人群的狀態,但你也要負責。因為你創造了那個環境,你給了觀眾暗示跟指令。
Virve:當然會有錯誤的觀眾。我們(Tanz im August柏林國際舞蹈節)做的一些大型派對,就吸引到了許多一般的派對舞客,而非舞蹈節目的觀眾,隨之而來有許多用藥以及行竊的問題。也許不能說是錯誤的觀眾,而是我們發出了錯誤的邀請。在90年代,受柏林的藝術氛圍吸引而來的年輕人,很多人現在都成家有了小孩,他們還是想要繼續欣賞舞蹈。我們要跟這些觀眾一起成長,所以我們開始有許多適合家庭欣賞的節目,也有家庭套票的設計。
簡文彬:對我們(衛武營)來說,我們經營的場館很大,有很多不同層面、具有不同欣賞經驗的觀眾,我們還是會思考他們的屬性,推出適合的節目。另外,在經營社區的時候,需要很多對話,去增進場館跟觀眾相互的瞭解,不過,我不認為增加對話的空間,會影響我們自己的主動性。
提問二:這個問題請教Liz,請問你如何管理藝術節的組織與分工?尤其戶外的藝術節目需要非常多的人力。有沒有文史學者這些角色,幫助藝術總監維持(在社區中)中立的立場?
Liz:在社區裡面創作,或是說與社區一起創作,需要很多人才。要招募、支援參與者,舞監也很重要。我們主要是找有劇場經驗的人才,然後在這份工作中擴展他們在遊行或是公共空間工作的經驗。
Lucy:大型的戶外活動比較難找到人,尤其需要製作管理、專案管理,甚至是工程的專業人才,因為我們做的事情常常我們自己都沒做過,因此找到願意主動解決問題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塔斯馬尼亞的劇場專業人才很缺乏,但我們很努力的去培訓有意願的人,算是投資在這個人才裡,我們不想要找來做幾個月就離開的人,草根、本土很重要。
提問三:現在在策展的場域中,大家都談沈浸式的體驗,難道傳統的美術館、或是在劇院看演出,不算是體驗嗎?為什麼我們現在一直談「體驗」?
Fiammetta:我可以回答美術館、博物館的部分。這些通常是策展人要在乎的事情-去分析、去了解觀眾發生了什麼事。博物館雖然好像很保守,但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博物館一直在轉變,它變得更有教育的觀念,更關注空間或是這個展覽要怎麼說一個故事。同樣的,發展、行銷跟募款的部門成長的很快。
Liz:我覺得現在的人希望創造它們個人自己的體驗,以前的人是坐在劇場裡被動地看,現在大家都有智慧型手機,每個人都想要組織自己的經驗,當自己的策展人。
Virve:「我覺得很弔詭的是,當我們討論個人主義,每個人都想要策劃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每個人都很重視自我展示。但結果每個人都一樣,世界各地的文青風格都差不多。我覺得還是要回到社區去經營那個共享的感受。我覺得傳統的劇院,坐在那裡,聽一段故事展開,還是有很獨特的力量。如果那樣的劇場不能提供觀眾動人的體驗,那單純就是這個作品不夠好。
Fiammetta:有時我們精心設計的「體驗」,最後跟觀眾接觸到的東西會完全不一樣。有一個冰島藝術家,在威尼斯雙年展裡面做了一個節目,討論義大利政難民的問題。他讓觀眾與難民面對面坐下來,一人出一雙手,一起製作一個燈籠。點亮的燈籠象徵了人類的連結,以及隨之而來的希望。但在雙年展的規定中,難民不能從中獲得工作費,現場群眾來的太多,大部分人只能在旁邊看,無法參與,變成一群白人圍觀黑人製作燈籠,令人有展示奴隸的不好聯想。最後的燈籠一個以200歐元賣出,倫敦的泰德當代美術館轉賣後,一個變成460英鎊。本來是一個很溫馨的計畫,結果展現了當代藝術最黑暗的一面。
Lucy:看歌劇或芭蕾的觀眾,跟參與街頭藝術的觀眾,他們的體驗會有不同嗎?我覺得我們討論的差異,應該是人如何跟欣賞的經驗產生連結,也就是「所有感」(Ownership)的問題。大劇院給人一種身份的象徵,好像它只會接納某種的觀眾。不管是什麼空間、什麼形式的演出,重點應該是你怎麼讓那個空間的人都覺得他們能「擁有」那個欣賞的體驗。
提問四:「請問各位有沒有比較印象深刻的失敗的經驗。」
Liz:喔我的天,我有好多好多可以說……(全場大笑)某一次,我們被找去在一個小溪上,做一個演出,預算不多,現場觀眾大概是3,000人的規模。結果沒想到當地的宣傳團隊做得太好,活動當天來了25,000人,大部分的人都以為會看到一個大船(我們別的作品)或是煙火,但其實根本沒有。整件事對觀眾來說是災難,對主辦的小鎮也是災難。我後來認知到,要管理觀眾的期待,不要承諾太多,才會超乎期待。
Virve:有人會說要「Make Loud Mistake」,這樣你才能從中成長。我1998年在芬蘭的當代博物館策劃開幕節目,我從美國費城邀請了一個嘻哈舞團,他們的演出非常受這裡郊區的青少年喜愛。後來我們就創造了Urban Dance Festival,專注在嘻哈文化上。塗鴉是嘻哈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赫爾辛基市政府對塗鴉很不友善,甚至連在街上拿出噴漆罐都是違法的,警方還成立的專門的塗鴉查緝小隊。我就想,我們的博物館是中央的,理論上我們不是在市政府的土地上,我就邀請了很多青少年塗鴉客來作畫,也有很多商業公司帶著他們贊助的藝術家一起來。當天有非常多的媒體跟便衣警察在蒐證,所有人都把帽子壓得低低的,怕被認出來。因為我自己年輕的時候,是Squatter(佔屋者,擅自進入無人使用的空屋居住其中,抗議房屋商品化)的世代,我們知道佔屋是違法的,但政府總是會跟我們對話,有時候我們真的能拿到那個空間,做些改變社區的事情。但這次我非常吃驚,所有的政客以及媒體全都口徑一致的攻擊我們,也有人惡意的威脅,連續兩週我都請了保全跟著我。隔年,我就又再做了一次,我才不會放棄,為什麼他們不能在合法的地點作畫?到今天,我必須很榮幸地說,在赫爾辛基已經有合法的區域可以塗鴉了,專門的塗鴉查緝小隊也被解散。雖然這件事情大概影響了我自己的職涯,但我還是覺得很驕傲,能影響這些年輕人的生命。
Fiammetta:我是記者,所以我不太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但我年輕時,我被派去採訪Damien Hirst,非常非常知名的藝術家,我很慎重,穿了新衣服新鞋子去。我們在一個很小的辦公室見面,一開始事情進行得很順利,他的公關人員也放心的離開房間,讓我們慢慢聊。我看著他,覺得他怎麼一直冒汗,臉色蒼白。他一開口說話,就吐到了我的新鞋上。這大概算是我的失敗的經驗吧,不過好處是他永遠記得我,我永遠都可以採訪到他。(笑)
【與談人介紹】
簡文彬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準藝術總監
簡文彬生於臺北市,國立藝專 (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鍵盤組畢業,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指揮碩士學位。1996年起任職於德國萊茵歌劇院 (Deutsche Oper am Rhein);1998-2004年為日本太平洋音樂節 (Pacific Music Festival) 駐節指揮;2001-2007年為國家交響樂團 (NSO)音樂總監,任職期間帶領樂團創新經營規模,並擴展樂團國際知名度;2011年8月成為德國萊茵歌劇院終身駐院指揮,為亞洲指揮在歐洲第一人;2014-2016年擔任國立臺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2015年起擔任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衛武營營運推動小組召集人暨準藝術總監。簡文彬為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得主。
Fiammetta Rocco
《經濟學人》及《1843》文化編輯
Fiammetta Rocco是《1843》和《經濟學人》的文化編輯,她從2003年開始擔任《經濟學人》的圖書和藝術編輯,負責監製把關《經濟學人》於實體雜誌或線上平台所刊載的書評與文化報導。她曾撰寫過兩篇經濟專題報導,深度解析藝術品市場,以及精闢分析出博物館的未來發展走向。她還曾多次為各種類型的書籍獎項擔任頒獎人,同時也是布克國際文學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的管理人。
Virve Sutinen
Tanz im August柏林國際舞蹈節藝術總監
從2014年起擔任藝術總監,從事藝術與文化領域的工作,身兼管理總監、藝術總監、統籌者、製作人、記者和總編輯,於Tanz im August藝術節之前,曾擔任過丹麥斯德哥爾摩Dansens博物館表演藝術策展人兼劇院主席。在赫爾辛基期間也曾擔任11月舞蹈藝術總監,並與Mika Taanila一起創立了旋轉舞蹈、音樂電影及視頻節,於斯德哥爾摩期間她創辦了斯德哥爾摩節、城市串連節與舞蹈邊界。
Lucy Forge
Dark Mofo 闇黑藝術節創意製作人
Lucy Forge是一位傑出的製作人、節目企劃和藝術經理,一手催生國際知名的闇黑藝術節(Dark Mofo);曾任職於墨爾本藝術中心(Arts Centre Melbourne)和MONA藝術博物館多年,擅長彙整多元跨域的不同元素,主導策劃並執行眾多大型藝術節慶,包括:瀑布音樂藝術節(The Falls Music & Arts Festival)、墨爾本國際爵士樂節(Melbourne International Jazz Festival)、莫爾特豪斯劇院(Malthouse Theatre)、北岸新秀藝術節(Emerge Festival)以及墨爾本藝穗節(Melbourne Fringe Festival)。
Liz Pugh
Walk the Plank共同創辦人暨創意製作人
Liz Pugh創辦並任職於Walk the Plank,擁有超過25年的戶外藝術執導經驗,旗下率領眾多藝術家和活動工程師,共同激盪出許多備受讚譽的大型演出專案。她認為舞台不應該侷限於劇場之中,因此催生出英國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巨型演出船,15年來於世界各地巡迴登場;這樣的表演形式能邀請人們以新的方式進行合作、聯繫或慶祝,讓藝術表演打破空間而營造出更豐富的層次感。
2017年,Liz更受邀擔任2017歐洲文化開放之都的藝術總監,開幕典禮於Cyprus舉行,精彩的活動超過300個,活動主軸定義為「連結各大洲-橋樑文化」,不僅把歷史、文化和宗教融合匯聚,並重新演繹連結東西方文化,因此,Liz特別訓練了來自西非的50名節目製作人,並舉辦了英國最大的全民慶祝活動:曼徹斯特大遊行,吸引了十萬名遊客熱情參與。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在每個分岔路上,都重新一次的「我願意」:專訪《文雄與秀英》演員 巴鈺
近年來以主持闖出為自己立下名號的巴鈺,其心從未離開過戲劇。事實上,除了電視圈的經歷之外,巴鈺在出道初期,便曾與臺灣最早嘗試音樂劇製作「嵐創作體」合作。體驗過劇場的人,心中將會永恆的被打上一道聚光,心心念念著場上的光與熱。以至於,數年之後,即便巴鈺演過電視、拍過MV,主持過無數行腳、綜藝節目,且數次入圍金鐘獎。她仍然一有機會就向舊識詢問,何時還有機會再一次走進排練場?
歌仔戲本是場大冒險,這回跳進迷宮裡闖: 專訪一心戲劇團執行長 孫富叡
那一年,就讀國小的同伴們,週末多是在外頭跑跳,獨有一個男孩被父親領著到新公園安靜看戲,看的還是劇團的年度公演大作《虞美人》。在那野台戲現場,明明可以自由來去,但無論大人小孩卻都被釘在位置上,專注看著舞台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