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若沒有讓觀眾冒險的話,就沒有意義」 ─澳洲最南端的闇黑藝術節核心精神:儀式、觀眾、場域
-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拉風攝影
主講人| Lucy Forge, Dark Mofo 闇黑藝術節創意製作人
講題| Risks and Rituals 儀式與風險
紀錄| 鍾翰
時間|2017.11.19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衛武營國際論壇,為衛武營年度不容錯過的藝術論壇。2017年於11/18.19 舉行,以「眾人參與的藝術基地創生」為主軸,邀請臺、法、德、英、澳藝術基地及藝術節的重量級推手,共同分享藝術創生的過程,激發想像的可能。衛武營期待透過討論。群聚每一個可能的力量,共同建築成眾人嚮往的藝術之地!以下為觀察員的活動紀錄。
「這是一個老舊的海港城市,時值六月,是這個位於南半球的小島的冬天。傍晚五點,天色已暗,路上都是下班趕著回家的人群。突然,一陣令人困惑的聲音從天上傳來,有點像是汽車的聲音,也有點像號角。這溫暖、熱切、響亮的聲音,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們駐足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各式各樣的聲音加入,逐漸譜成了一首合唱曲-『海怪之歌』。」
Dark Mofo(闇黑藝術節)創意製作人Lucy Forge以這場「海怪之歌」的演出介紹,揭開今日「儀式與風險」講座的序幕。光「海怪之歌」這一個節目,在Hobart市區的大大小小建築上裝置了超過四百組的喇叭,從日落開始,一直進行到日出,當晚共吸引了2,500人參與這場通宵的狂歡藝術盛宴。
Hobart市位於澳洲最大的離島-塔斯馬尼亞州,塔州自古以來就與「魔鬼」的傳說密不可分(註一),闇黑藝術節選在南半球冬至,也就是黑夜最長的一晚舉辦,策展的精神是「在黑暗中探索我們深層的潛意識,面對我們的恐懼,在恐懼之中再生」,Lucy俏皮地說,「換句話說,就是在魔鬼面前跳舞。」
闇黑藝術節的起源,是MONA(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 古今藝術博物館)的一個藝術計畫,五年內成長為一個在十天內橫跨29個不同場地、71場活動、組織1,057名員工、665位藝術家、吸引44萬人次,收入200萬澳幣的盛大藝術節慶。藝術節包含音樂、舞蹈、劇場、影片放映、化妝舞會、銳舞派對以及大型的燈光、裝置展演等項目,但更多的是無法歸類的沈浸式體驗,「觀眾的參與就是演出本身。」
儀式,是闇黑藝術節的第一個核心精神。世界上各個文化,都有以飲食、舞樂、飲酒、甚至雜交等狂歡,來慶祝冬至的傳統,並自然的力量表示敬畏。在闇黑藝術節中,藝術家創造出宛若惡魔般呲牙咧嘴的巨獸(Ogoh-ogoh),並邀請觀眾把自己的恐懼「餵養」給這座巨型怪獸裝置,儀式的最高潮,以大火把怪獸以及各人心中的恐懼一併燒毀。另外還有冬季裸泳,邀請觀眾在冬季的凌晨,與最長的夜晚告別。當日出的那一秒,太鼓響、火炬燃,一千名參與者一邊尖叫著拋下浴巾衝進冰冷的海水,像是迎接重生的時刻。
第二個核心精神,是觀眾。闇黑藝術節要求觀眾非常主動的參與活動,甚至認為觀眾的體驗才是作品的主體。也因此藝術節常常推出許多驚世駭俗的作品,如在殯儀館的化裝舞會、在兩百年歷史的精障收容所的駐村,或是帶著被矇上眼睛的觀眾闖進派對、在街頭遊走,Lucy認為,「若沒有讓觀眾冒險的話,就沒有意義」。
第三個核心精神,則是場域。Lucy強調,闇黑藝術節脫胎自幾個世紀以來,深深烙印在此處的孤立以及污名,與Hobart市以及整個塔斯馬尼亞島的地理、氣候有深深的連結。也因為如此,整個闇黑藝術節能持續與在地民眾發展友好的關係。
雖然舉出了三個核心精神,但Lucy強調,闇黑藝術節是一個相對鬆散、平面的組織,「我們非常的…混亂,沒有公式。」她認為藝術節最成功的節目,往往都來自於一些看似不可能被執行出的瘋狂點子,以「海怪之歌」為例,她說「我們根本沒有做過那麼大規模的音響裝置,也沒有別人的經驗可以參考,到底實際聲音放出來,會是什麼樣子。」她常常自問「這樣做,會太冒險嗎?」如果答案是「會!」,那才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
註1:塔斯馬尼亞是澳洲最寒冷、冬季最長的區域(因位處最南端),也是殖民時期的英國犯人流放地。此處在1856年前原名Van Diemen's Land,音似「惡魔之地」,最著名的特有生物是塔斯馬尼亞惡魔(袋獾)。
【主講人】Virve Sutinen(柏林國際舞蹈藝術節藝術總監)
從2014年起擔任藝術總監,從事藝術與文化領域的工作,身兼管理總監、藝術總監、統籌者、製作人、記者和總編輯,於Tanz im August藝術節之前,曾擔任過丹麥斯德哥爾摩Dansens博物館表演藝術策展人兼劇院主席。在赫爾辛基期間也曾擔任11月舞蹈藝術總監,並與Mika Taanila一起創立了旋轉舞蹈、音樂電影及視頻節,於斯德哥爾摩期間她創辦了斯德哥爾摩節、城市串連節與舞蹈邊界。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在每個分岔路上,都重新一次的「我願意」:專訪《文雄與秀英》演員 巴鈺
近年來以主持闖出為自己立下名號的巴鈺,其心從未離開過戲劇。事實上,除了電視圈的經歷之外,巴鈺在出道初期,便曾與臺灣最早嘗試音樂劇製作「嵐創作體」合作。體驗過劇場的人,心中將會永恆的被打上一道聚光,心心念念著場上的光與熱。以至於,數年之後,即便巴鈺演過電視、拍過MV,主持過無數行腳、綜藝節目,且數次入圍金鐘獎。她仍然一有機會就向舊識詢問,何時還有機會再一次走進排練場?
王宇光:盛開的舞蹈新星,點亮國際、在地創作動能
曾為雲門2舞者的王宇光轉型編舞家後,自2019年與生活、創作伴侶李尹櫻創辦「微光製造」已邁入5年,並首度入選國藝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王宇光長期發展「關係三部曲」在2024年也走到了第二部曲,自編自跳的系列作《捺撇》、《人之島》在國內外累積了許多好評與獎項,更在英國倫敦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的新設獎項中獲選為3個全球舞蹈新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