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馬戲平台10/28-29|傳奇小丑Peter Shub的肢體喜劇,開啟衛武營雜耍之夜
美國傳奇小丑彼得夏卜(Peter Shub)為衛武營馬戲平台帶來最具創意的小丑劇場,一人分飾多角,揶揄我們「金萬嘆」的甘味人生。不需太多言語,沒有動物的新馬戲,以世界共通的舞臺語言,靠肢體動作、特技效果,融合劇場元素與故事,製造讓人驚喜和歡笑的演出。全場觀眾熱情參與他的即興指揮,增加了臨場有趣的發展,超時演出近30分鐘,許多人笑中帶淚地出場,度過難忘的小丑之夜
馬戲人的馬戲平台
衛武營化身馬戲平台,在今晚開始到10月30日,以馬戲人的馬戲平台為概念,邀請前太陽馬戲團表演者陳星合共同策畫,有彼得夏卜、法國知名馬戲團體「吃兔子的人」,和雜耍擂台等全球頂尖表演者齊聚、交流、朝聖,帶來歌舞雜耍、工作坊、PK擂台、街頭表演、快閃小丑和民眾體驗。在衛武營榕園、劇場、星空下,笑聲和驚嘆聲不斷。
衛武營戶外免費演出由法國馬戲名家「吃兔子的人」揭幕,融合雜耍、魔術、軟骨功與動物偶戲,充滿逗趣笑料和視覺張力,帶給全場近3000位觀眾難得一見的歌舞雜耍劇場(vaudeville)。而首訪臺灣的馬戲名家彼得夏卜,是榮獲蒙特卡羅國際馬戲節銀色小丑獎、巴黎明日馬戲節銀小丑獎等國際大獎的傳奇大師,為全球知名馬戲團擔任小丑指導。連續三天,他將帶來三十年不敗經典的肢體喜劇(Physical Comedy)《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以一身西服打扮,揣摩日常物件,展現超強的個人秀。
肢體喜劇
身兼演員、小丑、歌舞雜耍劇場導演的彼得夏卜,擅長掌握表演節奏、製造幽默笑料、塑造劇場氛圍,創造個人獨特的舞台魅力,被譽為小丑界的傳奇。今年彼得夏卜為衛武營藝術祭帶來《悲傷小丑的噗哧劇場》是亞洲首演,也是三十年不敗的經典。這齣作品可以被稱為肢體喜劇,是一種默劇表演。肢體喜劇能追溯至希臘悲劇、16世紀義大利的即興喜劇,與上個世紀初,美國默劇大師卓別林、出身歌舞雜耍世家的基頓(Buster Keaton)有關,尤其在默片時代,這些大師以高超精準的表演,影響了肢體喜劇的演出形式。
不同於啞劇(mime)透過身體語言來傳達對話,肢體喜劇建立在生活事物的模仿、抽象的描述,使觀眾能清楚意識到不存在的東西。因此在肢體喜劇的訓練上,特別強調觀察自然的本質,以動作揣摩日常物件。從彼得夏卜所詮釋的小丑來理解,他的藝術不是嘻皮笑臉的鬧劇,而是重新以一種以純真、無知的態度看待世界,進而製造出搞笑的劇情、詼諧互動的情境,意外不斷的笑點,是十足冷面笑匠之王。
美國傳奇小丑彼得夏卜(Peter Shub)為衛武營帶來最具創意的小丑劇場,一人分飾多角,以黑色幽默詮釋生活中的小物件,從衣帽架上的大衣外套,到擬人化三腳架,揶揄我們「金萬嘆」的甘味人生。全場觀眾熱情參與他的即興指揮,增加了臨場有趣的發展,超時演出近30分鐘,夏卜還特地留下來與觀眾合影,完成充滿莞爾噗哧的結尾,許多人笑中帶淚地出場,度過難忘的小丑之夜。
不需要太多言語,沒有動物的新馬戲以世界共通的舞臺語言,靠表演者的肢體動作、特技效果,融合劇場元素與故事,製造更讓人驚喜和歡笑的表演。本周末,到衛武營體驗世界馬戲平台!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讓民間傳說成為藝術宣示:關於《羅恩格林》的深度思考
1840年後,華格納創作風格逐漸成熟,繼《漂泊的荷蘭人》與《唐懷瑟》後,1848年4月底,源於中世紀傳說的歌劇《羅恩格林》大功告成。卻因參與1849年的德勒斯登革命,使華格納流亡瑞士,無緣見證1850年該部作品首演。綜觀華格納一生創作軌跡可發現:《羅恩格林》後,他便著手創作《指環》四部曲,因此可視為其早期集大成之作。《羅恩格林》不僅體現華格納的藝術理念,更深刻展現其對德意志民族文化和政治現實的思考。
最後,我們才知道迷宮盡頭有什麼 :專訪演員 孫詩珮、柯進龍
「其實不只是《幻蘊迷宮》。剛開始跟盧卡斯導演排戲的時候,我們所有人都像是深陷在迷宮之中。」一心戲劇團的當家小生孫詩珮如是說。而一旁的演員、同時也是身段指導的柯進龍點頭如搗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