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暨座談全長約120分鐘,含中場休息10分鐘。
建議12歲以上觀眾參與。
為維護講師著作權與活動品質,講座進行中請勿攝錄影。
主辦單位保留本活動變更權利。
在地藝文支持夥伴
為了自由而選擇逃逸、自音樂至人生皆然——《局外人:哈利.帕奇的故事》記述廿世紀美國先鋒派作曲家、音樂理論家乃至樂器發明家哈利.帕奇的音樂哲思與人生軌跡。
與其說激進、更好的用詞或許是解放——解放聲音、也從人生常軌解放:他逃逸於十二音的陳舊桎梏,以純律為基石、開展出以微分音為特色的獨特音樂,為此,他設計出全新樂器與記譜法以實現其對聲音的想像,並追求建構於「身體性」之上的展演形式。
本片於BBC電視台首播,片中不僅包含了哈利.帕奇的珍貴影像,美國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當代音樂推廣暨資助者貝蒂.弗里曼與知名電影製片人瑪德琳.圖特洛等人皆出鏡接受訪談。
帕奇認為「真相總是威脅既有階級。」為了追求音樂與人生的真,他甘於成為局外人、以獲得真正的自由,這不僅是部音樂家的紀錄片,其哲理更足以啟迪我們的人生。
映後座談
2025/4/19(六)17:40 演講廳
與談人|奧古絲塔・里德・托瑪斯
主持人|陳宜貞
報名方式
參加對象:歡迎喜愛藝術人文活動的朋友(建議12歲以上觀眾觀賞)
報名方式:報名參加,免費入場(限額100名,額滿為止)。
(線上報名至2025/4/13(日)23:59止,活動優先保留席次予線上報名者;現場將視狀況開放現場報名。)
報名流程:填寫線上報名表(系統自動發送回函,收到即報名成功) → 於活動前三日,統一寄送活動通知及確認出席統計信件。
紀錄片製作
導演|達倫.切斯沃斯
製片人|格倫.巴登
作曲家
哈利・帕奇
撰文|查爾斯・科里博士(哈利・帕奇樂器館館長暨策展人)
哈利・帕奇(1901年6月24日—1974年9月3日)係美國作曲家、哲學家、發明家及樂器製作者。其出生於加州奧克蘭,幼時則多在美國西南地區度過,並於彼時深受多元文化的音聲薰陶。其後,帕奇曾在南加州大學學習作曲,但因不滿傳統教育之束縛而最終決定自學。他深受於音樂聲學與音樂心理學方面有極大貢獻的學者赫爾曼・馮・亥姆霍茲之理論影響,開始探索純律音階、並藉此確立其作曲的基石。居於紐奧良時,他發明「改良中提琴」,並為此樂器與人聲創作以李白詩作爲歌詞的知名作品《十七首李白詩》。
儘管早期創作曾獲一些支持與小額獎助,經濟大蕭條迫使帕奇過著創作機會極為稀缺的漂泊生活。而正是這段期間,他積攢大量文字與人生經驗,成為日後作品《逃逸者》的核心素材。隨著經濟大蕭條的陰霾散去,帕奇重新獲得資助以及古根漢基金會的支持,在1941年至1956年間,他創作並重譜十餘部作品、設計並製作多種樂器、舉辦多場演出與錄音,並於此時出版著作《音樂的起源》初版。
1956年,帕奇於伊利諾伊大學開始駐校生涯,得益於學校的資源支持,此階段成為他創作的高峰期。於此,他結識丹利・米切爾,創作了五部新作,並不斷發明新型樂器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創作需求。1962年,他離開伊利諾州,搬遷至加州。
在加州海岸的最後十二年,帕奇持續創作、完成多部全方位大型戲劇作品,並大幅擴展《音樂的起源》至第二版。他於1974年在聖地牙哥辭世,為當代音樂與聲音藝術留下深遠影響。
與談人暨2025衛武營國際音樂節駐節作曲家
奧古絲塔・里德・托瑪斯
奧古絲塔・里德・托瑪斯乃當代最受推崇、影響力深遠且作品廣為演出的作曲家之一。托瑪斯的音樂創作領域廣泛,她曾為冠軍葛萊美專輯創作作品,亦以普立茲決選作品而備受矚目,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形容其創作「體現奔放的熱情與激越的詩意」,並曾於2016年獲評為「芝加哥年度人物」。
除作為一名活躍的作曲家,其亦投身音樂教育,創立並指導芝加哥大學當代作曲中心及葛羅斯曼室內樂團。近年來,委託托瑪斯創作的各大著名音樂節與樂團包含英國BBC逍遙音樂節、波士頓交響樂團、巴黎愛樂樂團及紐約愛樂樂團等。
在地藝文支持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