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武營本事
「當音樂響起,他們會想起曾經的自己」――專訪編舞家葉名樺
攝影|kito
文|Stella Tsai
這場始於2023年的《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音樂芭蕾劇場,即將在2025年寫下最終章。三年的旅程像是一場不可能的任務,除了「面對挑戰、生出勇氣」的故事核心不變,編導葉名樺從第一年挑戰古典新編,戰戰兢兢跨出第一步,猶如首部曲中初探芭蕾的小女孩;到第二年,女孩長大、遇見新的困難,她在古典芭蕾的底蘊下,創造具當代美學的編舞;同步演奏的室內樂團,也在經典框架下帶來更細膩的柴可夫斯基。
來到第三年,葉名樺持續帶著勇氣,領著女孩走進奇幻冒險的世界,挑戰衛武營戲劇院,完成這齣集大成的臺版《胡桃鉗》。這齣芭蕾舞劇不僅成為三年來衛武營歲末年終的親子首選,也為許多觀眾添上一段絢爛的聖誕回憶。
人生映照舞台,用舞劇刻寫芭蕾女孩的成長軌跡
走過童年與青春的時間軸,第三部曲的女孩年齡設定躍至20出頭,初入社會、面對現實的芭蕾少女。過去的挑戰仍縈繞心頭,眼前面對的是攸關生計的難關。劇情設定的打工橋段,呼應著每位舞者必經的成長路。
若說前兩部曲是葉名樺對童年的回望,第三部曲更像是此刻剛過40大關的她,對自己與所有仍在路上的成年舞者的刻畫與鼓勵。她深刻體會時間與經歷在一個人身上帶來的影響,也據此為這趟三年之旅寫下定義:傳承。
從劇場服裝設計家林璟如的芭蕾舞衣工藝,到傳承過往舞劇精神、注入當代眼光的燈光與舞台設計師;以及從世界各地甄選而來的潛力舞者等,都在這三年因應《遇見胡桃鉗的女孩》逐一浮現,在高雄建立起芭蕾舞劇所需的專業與產業需求。
攝影|李建霖
用一齣《胡桃鉗》舞劇,建立聖誕的美好記憶
葉名樺猶記得最初的製作目標,是希望《胡桃鉗》能成為臺灣觀眾的聖誕傳統。在二部曲演出時更發現有許多觀眾再度攜家帶眷前來,甚至在演後排隊與芭蕾舞者合照。她從觀眾眼中看到了他們對舞劇的著迷、對芭蕾舞伶的憧憬,以及讓這齣作品成為節慶傳統的可能。
她的編舞也跳脫了傳統芭蕾,不是將舞者放進固定的框架,更像是創造一個思考的環境,讓舞者展現真實自我。會跳、會編的舞蹈家葉名樺會依據每個舞者的狀態給予編舞指示,讓舞者在角色中呈現獨特的個性與舞蹈能量。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某次排舞中她要求舞者回應、表達意見,對方卻當場落淚。「我才想起,舞者的學習過程中並沒有被鼓勵表達自己,使得他們缺乏做決定與表達自己的自信。」葉名樺醒悟到,這樣的畏懼與不自信正如同故事裡的小女孩,成為一道身體記憶,隨著她們成長,影響往後的人生。
如果童話故事能翻轉角色的命運,真實的舞者人生也可以嗎?此刻的葉名樺還沒有答案,但她想從這齣作品開始嘗試。在排練中,一點一點將自信還給他們,鼓勵舞者思考與表達,而她就像個雕刻家,順著木材的紋理,雕出擁有個人特質的藝術品。
這是葉名樺想送給每位參與、欣賞這齣舞劇的孩子們的禮物。也許未來某一天,他們的身體會在聽到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時被喚醒,想起小時候的聖誕節,有胡桃鉗,有芭蕾。
節目資訊
12/19-12/21
熱門標籤
推薦閱讀
向光的聲音,日常裡傾聽 ——黃裕翔的音樂劇場
黃裕翔的名字,最初走進大眾視野,是透過電影《逆光飛翔》。 電影最末,他在黑暗中彈奏,鋼琴聲如流水淌在觀眾的視野,是非常迷人感性的重要一幕。凡此以後,他持續在舞台上演奏、探索聲音,也感受自己與世界的關係。從電影走到劇場,與演員莫子儀、音樂家日京江羽人攜手打造《失眠的人》以及《夢遊的人》,乃至今年即將推出的全新作品《歡迎光臨笨蛋酒吧》,攜手同門師弟李宗霖、羅章恩共同呈現,此些都是他以音樂與世界連結的方式。
婚姻中容不下女性才華—晃晃跨幅町《海妲.蓋柏樂》
海妲・蓋柏樂是將軍的女兒,當時的名門女性除了結婚,沒有其他的出路,對於海妲・蓋柏樂而言,雖然丈夫尤根.泰斯曼是自己選的,但她被自己的選擇困住了,作為一個有想法的女性,她陷入抑鬱,想要尋找其他的生機。 寫到這兒,也許有些人會說「又來了,女人就是愛胡鬧,丈夫不是自己選的嗎?」工作也是自己選的,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被工作困住,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