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優惠請至購票網站查詢。
- 節目全長約70分鐘,無中場休息。
- 建議7歲以上觀眾觀賞。
- 遲到觀眾須遵循工作人員指示入場。
- 主辦:九天民俗技藝團
- 購票請洽OPENTIX或04-2565-3150 #203
九天民俗技藝團-陣頭劇場《牽水(車藏)》
關於九天民俗技藝團
1995年由許振榮團長創立,原為傳統廟會陣頭團體,隨著時代更迭,為使傳統民俗文化得以轉型並永續傳承。九天致力創新與轉化,不斷精進技藝、豐富表演內容,強化陣頭表演的藝術性,逐步讓傳統地方廟會陣頭走向藝術化、專業化。敲響發自土地的臺灣之聲,從廟口走進國家級殿堂。
九天擅長與在地文史學者合作,挖掘屬於台灣的故事,以歷史文化再現為基底所推出的重量級製作包含2017年《大肚王朝》、2014《迎王-代天巡狩》。
經過近30年的淬鍊及考驗。演出足跡遍布世界5大洲,走過逾100座城市,
國外巡迴演出逾1,100場。用最磅礡的演出能量,傳遞最震撼的感性共鳴!
九天持續致力於將重要民俗文化帶上舞台、搬進劇院。傳頌臺灣重要民俗故事,每場演出皆傾注心力,彰顯臺灣文化的深厚底蘊。延續將重要民俗文化轉化並於舞台上重現這樣的意念,今年製作國家指定民俗-雲林口湖牽水狀《牽水(車藏)》。
關於《牽水(車藏)》
自2018年起,從意念萌生、田野調查,偕同民俗專家林茂賢教授研究探訪;2022年於金湖萬善爺廟前示範演出,2023年完成廟埕實驗劇場,每每都在與廟方和當地民眾進行一次次的對話,2024年,將在劇場裡和大家相聚。
《牽水(車藏)》源於1845年的雲林口湖牽水狀祭典,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也是全臺唯一因實際歷史事件而流傳下來的民俗祭典。這場國家級重要民俗祭儀,始於一場奪去數千人性命的狂風暴雨,延續至今已179年。
雲林口湖發跡甚早,在十九世紀中葉為中台灣少數的良港,然而在1845年的六月初七,一場滅世級別的大洪水,一夕奪走數千條人命。
金湖萬善爺廟、下寮仔萬善爺廟、蚶仔寮萬善爺廟,即是因當時災禍慘烈,死傷及流離失所者近萬人的記憶傷痕,以萬善同歸之意立廟,而後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七及初八,當地都舉辦「牽水狀(車藏)」法會,流傳至今,從清領、日治、國府以至於21世紀,時代政權流轉,但常民的堅持不變,感懷祖先不忘本,紀念故舊定回鄉。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交界環太平洋地震帶,海島地形的移民農業社會歷來「看天吃飯」,牽水(車藏)從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為傳統科儀翻案,扭轉對於「黑祭儀」的刻板印象,牽水(車藏)牽引的是每代人對於枉死於天災的亡者的悼念和對於奮勇救災犧牲的英雄的歌詠。
穿越179年的《牽水(車藏)》,呈現一場撫慰人心的集體療癒,跟著敘事透過這項延續百年的科儀,一窺對於枉死孤魂的祝願和救災英雄的感念,展現台灣社會跨世代的良善真諦,對於天然災害的惋嘆透露了對於自然的崇敬以及民間敬天愛物的信念。
表演將由道士開場帶領觀眾進入儀式的張力與莊嚴。肅穆的弔唱、祭儀唱頌迴環往復,喚起大水無情萬物為芻狗的哀嘆。救災陳英雄的身體疊映出九頭十八手萬善爺的身影,投射的是無助之民對於具超人色彩的傳奇英雄的普世寄託。
本次製作特別與活躍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舞台的李小平導演合作,強化了《牽水(車藏)》的敘事感和視覺呈現的震撼力,訴諸「黑祭儀」背後的集體療癒以及對於萬善信仰的精神寄託,將傳統科儀精彩轉譯為當代觀眾能夠共鳴的視聽語言。李導演京劇的背景也為九天表演團隊的肢體語言和演出方式給予更為典雅細膩的打磨,以溫暖、宏觀的普世共感翻傳統科儀的既有呈現方式,推翻大眾對於弔亡祭儀的刻板印象。
演出暨製作團隊
民俗顧問|林茂賢教授
監製|許振榮
導演|李小平
編劇|邢本寧
製作人|許懷文
作曲家|洪千惠
製作顧問|廖又臻
擊樂顧問|何鴻棋
資深執行製作|劉靜婉
影像設計|王奕盛
燈光設計|車克謙
舞台設計|陳慧
音樂設計|卓士堯
服裝設計|蔡浩天
平面設計|林祐聖
鼓曲原創|曾德偉
九天民俗技藝團-陣頭劇場《牽水(車藏)》
關於九天民俗技藝團
1995年由許振榮團長創立,原為傳統廟會陣頭團體,隨著時代更迭,為使傳統民俗文化得以轉型並永續傳承。九天致力創新與轉化,不斷精進技藝、豐富表演內容,強化陣頭表演的藝術性,逐步讓傳統地方廟會陣頭走向藝術化、專業化。敲響發自土地的臺灣之聲,從廟口走進國家級殿堂。
九天擅長與在地文史學者合作,挖掘屬於台灣的故事,以歷史文化再現為基底所推出的重量級製作包含2017年《大肚王朝》、2014《迎王-代天巡狩》。
經過近30年的淬鍊及考驗。演出足跡遍布世界5大洲,走過逾100座城市,
國外巡迴演出逾1,100場。用最磅礡的演出能量,傳遞最震撼的感性共鳴!
九天持續致力於將重要民俗文化帶上舞台、搬進劇院。傳頌臺灣重要民俗故事,每場演出皆傾注心力,彰顯臺灣文化的深厚底蘊。延續將重要民俗文化轉化並於舞台上重現這樣的意念,今年製作國家指定民俗-雲林口湖牽水狀《牽水(車藏)》。
關於《牽水(車藏)》
自2018年起,從意念萌生、田野調查,偕同民俗專家林茂賢教授研究探訪;2022年於金湖萬善爺廟前示範演出,2023年完成廟埕實驗劇場,每每都在與廟方和當地民眾進行一次次的對話,2024年,將在劇場裡和大家相聚。
《牽水(車藏)》源於1845年的雲林口湖牽水狀祭典,是臺灣規模最大的水難祭儀,也是全臺唯一因實際歷史事件而流傳下來的民俗祭典。這場國家級重要民俗祭儀,始於一場奪去數千人性命的狂風暴雨,延續至今已179年。
雲林口湖發跡甚早,在十九世紀中葉為中台灣少數的良港,然而在1845年的六月初七,一場滅世級別的大洪水,一夕奪走數千條人命。
金湖萬善爺廟、下寮仔萬善爺廟、蚶仔寮萬善爺廟,即是因當時災禍慘烈,死傷及流離失所者近萬人的記憶傷痕,以萬善同歸之意立廟,而後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七及初八,當地都舉辦「牽水狀(車藏)」法會,流傳至今,從清領、日治、國府以至於21世紀,時代政權流轉,但常民的堅持不變,感懷祖先不忘本,紀念故舊定回鄉。
臺灣位於歐亞板塊交界環太平洋地震帶,海島地形的移民農業社會歷來「看天吃飯」,牽水(車藏)從傳承與創新的角度來為傳統科儀翻案,扭轉對於「黑祭儀」的刻板印象,牽水(車藏)牽引的是每代人對於枉死於天災的亡者的悼念和對於奮勇救災犧牲的英雄的歌詠。
穿越179年的《牽水(車藏)》,呈現一場撫慰人心的集體療癒,跟著敘事透過這項延續百年的科儀,一窺對於枉死孤魂的祝願和救災英雄的感念,展現台灣社會跨世代的良善真諦,對於天然災害的惋嘆透露了對於自然的崇敬以及民間敬天愛物的信念。
表演將由道士開場帶領觀眾進入儀式的張力與莊嚴。肅穆的弔唱、祭儀唱頌迴環往復,喚起大水無情萬物為芻狗的哀嘆。救災陳英雄的身體疊映出九頭十八手萬善爺的身影,投射的是無助之民對於具超人色彩的傳奇英雄的普世寄託。
本次製作特別與活躍於現代劇場與傳統戲曲舞台的李小平導演合作,強化了《牽水(車藏)》的敘事感和視覺呈現的震撼力,訴諸「黑祭儀」背後的集體療癒以及對於萬善信仰的精神寄託,將傳統科儀精彩轉譯為當代觀眾能夠共鳴的視聽語言。李導演京劇的背景也為九天表演團隊的肢體語言和演出方式給予更為典雅細膩的打磨,以溫暖、宏觀的普世共感翻傳統科儀的既有呈現方式,推翻大眾對於弔亡祭儀的刻板印象。
演出暨製作團隊
民俗顧問|林茂賢教授
監製|許振榮
導演|李小平
編劇|邢本寧
製作人|許懷文
作曲家|洪千惠
製作顧問|廖又臻
擊樂顧問|何鴻棋
資深執行製作|劉靜婉
影像設計|王奕盛
燈光設計|車克謙
舞台設計|陳慧
音樂設計|卓士堯
服裝設計|蔡浩天
平面設計|林祐聖
鼓曲原創|曾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