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課程日期:2022年12月9日(五)至12月11日(日),為期3日,共計7.5小時。
\n\t上課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排練室
\n\t課程對象:年滿18歲(含以上),具備有相關節目製作經驗或對馬戲節目製作、劇場節目製作有興趣者。
\n\t課程費用:活動免費,通過資格審查後需繳交保證金新臺幣1,000元整。
\n\t報名方式:官網報名(姓名、電話、身分證字號、EMAIL)→繳交保證金→檢視官網報名狀況→完成報名。請確實填寫報名資訊,以利後續聯繫。
\n\t報名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11月6日(日)中午12:00止,入選學員名單於11月9日(三)12:00 衛武營官網公告。
\n\t\n\n
其他
\n\n退費機制:入選學員如未能參與,請於公告後一週內,即11月16日(三)之前,以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使得退費。如未能於指定時間內通知,或於課程開始後中途退出,恕不退費。
\n\t本次專業工作坊歡迎各機關(構)公務人員踴躍派員報名參加。現場參與工作坊之公務人員可登錄公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教育部全國教師在職進修恕不提供,敬請見諒。
\n\t主辦單位保留本活動變更權利。
\n\t相關問題洽詢:
\n\t衛武營國家藝術⽂化中⼼ 節⽬部 陳⼩姐
\n\t電話: (07)262-6838 (洽詢時間:週⼀⾄週五10:00-18:00)
\n\tE-mail: artisticplanning@npac-weiwuying.org
\n\n
收到上述報名資料後將採資格審查,正取15名,備取3名。入選學員於名單公告後,由本場館節目部寄發行前通知書與保證金繳費資訊(限刷卡繳費)。
\n\n保證金將於課程結束後,於最終日以現金退還。中途退出未能全程參與課程,及未能於最後一日課程中繳交提案者恕不退費。
\n\n報名
\n\n課程日期:2022年12月9日(五)至12月11日(日),為期3日,共計7.5小時。
\n\t上課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繪景工場、展覽廳
\n\t課程對象:年滿18歲(含以上),具備有相關節目製作經驗或對馬戲節目製作、劇場節目製作有興趣者。
\n\t課程費用:活動免費,通過資格審查後需繳交保證金新臺幣1,000元整。
\n\t報名方式:官網報名(姓名、電話、身分證字號、EMAIL)→繳交保證金→檢視官網報名狀況→完成報名。請確實填寫報名資訊,以利後續聯繫。
\n\t報名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22年11月6日(日)中午12:00止,入選學員名單於11月9日(三)12:00 衛武營官網公告。
\n\t收到上述報名資料後將採資格審查,正取15名,備取3名。入選學員於名單公告後,由本場館節目部寄發行前通知書與保證金繳費資訊(限刷卡繳費)。
\n\t保證金將於課程結束後,於最終日以現金退還。中途退出未能全程參與課程,及未能於最後一日課程中繳交提案者恕不退費。
\n\t\n\n
其他
\n\n退費機制:入選學員如未能參與,請於公告後一週內,即11月16日(三)之前,以電子郵件或電話通知,使得退費。如未能於指定時間內通知,或於課程開始後中途退出,恕不退費。
\n\t本次專業工作坊歡迎各機關(構)公務人員踴躍派員報名參加。現場參與工作坊之公務人員可登錄公教人員終身學習時數;教育部全國教師在職進修恕不提供,敬請見諒。
\n\t主辦單位保留本活動變更權利。
\n\t相關問題洽詢:
\n\t衛武營國家藝術⽂化中⼼ 節⽬部 陳⼩姐
\n\t電話: (07)262-6838 (洽詢時間:週⼀⾄週五10:00-18:00)
\n\tE-mail: artisticplanning@npac-weiwuying.org
從2016年起,衛武營就設有馬戲平台,固定為臺灣馬戲與國際交流創造一個友善的環境。如今,隨著環境的變化,下一階段的任務也孕育而生——積極催生具有售票潛力的臺灣馬戲節目。要邁向這個目標,就必須培養馬戲創意製作人這一環。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的目的,是將現階段臺灣馬戲的製作經驗加以公共化,同時讓機構、創作者、製作人都可以聚集一堂,創造一個串聯全臺的馬戲製作網絡。
\n\n\n\n
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將邀請國內馬戲專家,分享製作經驗,藉由工作坊激盪,在最後提出節目構想,成為衛武營馬戲平台的提案,讓夢想成真。非常歡迎各劇院的節目部、各縣市文化局與演藝廳、藝術節策展人、創作者、對擔任製作人有興趣的朋友來參與,鑒於馬戲天生所具有包容性,也邀請舞蹈、跨領域、戶外演出等領域的製作人,一同來報名,共同激盪。(文|耿一偉)
\n\n\n\n
課程時間表
\n\n日期︱時間 | \n\t\t\t12/9 (五) | \n\t\t\t12/10 (六) | \n\t\t\t12/11 (日) | \n\t\t
地點 | \n\t\t\t繪景工場 | \n\t\t\t展覽廳 | \n\t\t\t繪景工場 | \n\t\t
10:30—12:00 | \n\t\t\t課程一 \n\t\t\t臺灣特技馬戲的身體文化 \n\t\t\t李曉蕾 | \n\t\t\t課程四 \n\t\t\t技壓群雄:創意製作人如何解決各種問題 \n\t\t\t耿一偉 | \n\t\t\t課程五 \n\t\t\t分組提案報告 \n\t\t\t | \n\t\t
12:00—13:30 | \n\t\t\t休息時間 | \n\t\t\t觀賞演出 \n\t\t\t榕樹廣場 | \n\t\t\t觀賞演出 \n\t\t\t榕樹廣場 | \n\t\t
13:30—15:00 | \n\t\t\t課程二 \n\t\t\t夢想與現實之間: 舞台上沒說的故事 \n\t\t\t林智偉 | \n\t\t||
15:00—16:00 | \n\t\t\t休息時間 | \n\t\t||
16:00—17:30 | \n\t\t\t課程三 \n\t\t\t接軌國際,邁向未來:馬戲創作面面觀 \n\t\t\t張欣怡 | \n\t\t
\n\n
創意製作人工作坊 課程一
\n\n臺灣特技馬戲的身體文化
\n\n主持人:耿一偉
\n\n講者:李曉蕾
\n
如果特技表演在過去是表達人定勝天,特技在現今是在表現不同的人,形形色色的他者,不可被輕易界定的多元的現象,表述因為人類讓世界有了意義的存在價值。如何建構臺灣特技馬戲的身體文化,先要注入身體的使用方法與邏輯,運用他領域的身體訓練觀點,累積特技表演體系的厚實,支撐特技自身發展出的身體體系應證臺灣特技表演的身體文化觀點。
\n\n本講座試圖說明特技身體如何使用,分析當代特技如何讓身體突破舊的時空限制,創造出新形式的社會關係。探索當代專業特技表演者的養成,如何藉由表演實務的各項基本知識,身體的技法,身體的思考延伸至表演的思維,將技巧與動作連結成一氣呵成精彩意境或故事,觀者得以產生共鳴,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臺灣特技馬戲的身體文化。
\n
\n 創意製作人工作坊 課程二
夢想與現實之間:舞台上沒說的故事
\n\n主持人:耿一偉
\n\n講者:林智偉
\n
從臺灣馬戲近代60年以來的脈絡,來切入臺灣馬戲、特技的現況。
\n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林智偉從自身經驗出發觀察,從過去較為娛樂、非主流的性質的臺灣馬戲,到近年逐漸走進劇場,而大眾更加理解跟接受當代馬戲。
\nFOCA透過與跨領域藝術家合作,因應馬戲人擁有多變可塑性的樣貌,發展出能與不同類型的導演、編舞家共同製作。
而製作人需要能讓不同合作對象、場館,一直到大眾,都能更加認識當代馬戲,幕後有多少的挑戰呢?將透過此次分享,來一探馬戲人舞台上沒說的故事。
\n\n\n\n
創意製作人工作坊 課程三
\n\n接軌國際,邁向未來:馬戲創作面面觀
\n\n主持人:耿一偉
\n\n講者:張欣怡
\n\n(本課程講者為線上授課)
\n\n\n\n
疫情撼動了全球馬戲表演的結構,從產業化的加拿大和澳洲,到百家齊放的拉丁美洲,遠眺發展完備的西歐和北歐再回望亞洲,臺灣和透過民間力量爭取資源的日本和柬埔寨等鄰近國家,無一倖免。
\n\n上述區域的馬戲創作發展在世界迷航的兩年間,看似殞落卻在奮力一搏後,竟開出令人驚艷的生命之花。從製作前期的創作發想、實驗研究到後期的宣傳、演出和巡迴安排,創作者、製作人、表演者、舞台/燈光/音樂/服裝設計到行銷宣傳等,帶著批判的眼光,檢視當下非得要創作的急迫性,也為作品帶入最即時需要關注的討論,也共同催生了有遠見、呼應當前社會狀態的作品。
\n\n從議題聚焦、跨領域合作、綠色創作到環境永續,90分鐘的線上工作坊,將分享當前值得關注的各國案例,如何從實際的行動,讓創作帶著入世的觀點,反映人們所在意的事情,扭轉現況進而創造趨勢。
\n\n\n\n
創意製作人工作坊 課程四
\n\n技壓群雄:創意製作人如何解決各種問題
\n\n講者:耿一偉
\n\n\n\n
製作人不但是莊家,更是啦啦隊與救火員。馬戲製作人的創意解決問題能力,從企劃初期就開始需要,特別是在爭取資源的投案階段,一旦進入排練,製作人必需用各種方式來協助導演排解各種人事紛爭,最後也要在行銷面幫助觀眾了解節目。本課程將協助製作人掌握創意與解決問題的訣竅。
\n\n\n\n
\n\n\n'},{title:"主持人/講者介紹",content:'
主持人|耿一偉(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
\n\n©法國炸影像工作室
\n\n現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臺北藝術大學與臺灣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畢業於臺大哲學系,並於布拉格音樂學院研究默劇。獲頒德台友誼獎章、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n\n2012至2017年擔任臺北藝術節藝術總監,2018年起擔任桃園鐵玫瑰藝術節的策展人,2019年起擔任艋舺國際舞蹈節的共同策展人。2020年與蕭淑文共同擔任北美館《藍天之下: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的策展人。
\n\n著有《故事創作Tips:32堂創意課》、《喚醒東方歐蘭朵》、《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等,譯有《劍橋劇場研究入門》、《空的空間》、《布拉格畫像》、《給菲莉絲的情書》等。
\n\n近期作品包括北美館展覽"食物箴言"開幕演出「藝術的重量」(2015)、展覽"愛麗絲的兔子洞"的講座行動-裝置藝術「拉然巴在美術館」(2016)、展覽"社交場"於北美館大廳的空間裝置「去年夏天你不在,我來過」(2017)等。
\n\n\n\n
講者|李曉蕾(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副教授)
\n\n美國紐約大學舞蹈及舞蹈教育碩士
\n\n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學士
\n\n曾任神色舞形舞團藝術總監
\n\n曾任臺灣戲曲學院民俗技藝系主任
\n\n曾任國立國光藝術學校舞蹈科主任
\n\n亞洲青年编舞營臺灣代表
\n\n2001年榮獲第二十四屆中興文藝獎章舞蹈類
\n\n全國國家舞蹈比賽決賽評委
\n\n國藝會專案獎助評議委員
\n\n\n\n
作品經歷
\n\n2020水上無人機x舞蹈互動劇場《故宮南院-仲夏夜星幻》總編導
\n\n2019桃園閩南文化藝術節《鬥陣》、《12生肖貓來亂》總編導
\n\n2017新意象特技劇場《境》擔任編導,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演出
\n\n\n\n
講者|林智偉(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創辦人暨團長)
\n\n特技演員出身,投身表演藝術領域超過24年。曾任雲門舞集特約舞者、TEDxTaipei講者。10歲獨自上臺北就讀復興劇校(現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於24歲做了件非常冒險的事:要在臺灣成立一個馬戲團。
\n2011年正式創立MIX舞動劇坊,2014年受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啟發,更名為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十年來帶著團隊闖蕩23個國家,將臺灣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外,更吸納來自全球的藝術能量,並將其經驗帶回臺灣。從演員身份跨足營運者,如同過往身負特技疊羅漢底層的責任,一肩扛起眾人沈穩地站著,從未猶疑放棄。
十年前,沒人講得出臺灣馬戲團的名字。如今,由一群臺灣囡仔組成的FOCA福爾摩沙馬戲團,已到訪全球超過77座城市演出,林智偉為FOCA每年超過百場演出的重要推手,團隊作品更曾被英媒選為「愛丁堡藝穗節五大必看演出」。
\n\n林智偉推動臺灣馬戲藝術的在地創作,同時建立穩定的給薪制度,使FOCA成為臺灣少數擁有超過20位正職團員的表演藝術團體。創團以來,身兼表演者、導演、製作人、企劃、公關等多重身分,親身體會每一個職務的辛勞,也更能夠換位思考。近年除了製作當代馬戲作品、馬戲人才培育及教育推廣外,更專注於建立屬於臺灣的馬戲品牌,包含FOCASA馬戲藝術節、Circus Kid兒童馬戲教室等,期望未來能擴大正向且有效循環的表演藝術產業鍊。
\n\n\n\n
講者|張欣怡(AxE Arts Europa 創見藝術發起人)
\n\n©Sara Lando
\n\n旅歐獨立藝術工作者,策劃當代舞蹈及馬戲之節目及書寫觀察,投身國際文化交流及推動洲際合作。現擔任Aerowaves歐陸青年編舞網絡之臺灣夥伴及CAN亞洲馬戲網絡核心成員;2021/2022應德國緬因茲市立劇院邀請,擔任2022德國舞蹈年會亞洲系列協同策展人。
\n\n2017-2021年擔任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國際事務組長,著眼機構策略合作開發、年度節目策劃、國內外藝術家駐地培育,以及臺灣舞蹈平台和衛武營馬戲平台總策劃。旅德期間,創立AxE Arts Management,與駐外文化單位和團隊合作推動臺灣表演藝術品牌能見度。
\n\n\n'}],time:["2022/12/09 (五) 10:30","2022/12/09 (五) 13:30","2022/12/09 (五) 16:00","2022/12/10 (六) 10:30","2022/12/11 (日) 10:30"],title:"【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related:[{title:"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之觀察",introduction:"自2016年起舉辦的「衛武營馬戲平台」,讓馬戲與雜技的專業人才及愛好人士有個固定交流的友善環境,不僅成為臺灣當代馬戲藝術發展的一個創意基地,同時也是臺灣與國際交流馬戲藝術的重要平台。",image:"bbdc4ffa38b4e500609a065234f8f0d5",link:"/blogs/63d9cf861a2c980007b668d4",catalogs:[],date:"",limit:!1},{title:"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新魔術大師班】之觀察",introduction:"新魔術大師班的瓦倫玎‧蘿叟與亞瑟‧沙福渥德黑,透過歷史、理論與技術傳授,打開臺灣魔術的角度限制,也打開創作思維的角度。探究藝文演進的歷史是重要且必要的,藉由閱讀法國新魔術的前進軌跡,找尋自身缺失的碎片,既能夠快速跟上腳步,也完整屬於臺灣魔術的發展史。",image:"5fb047ef048dee4d0f88a2d04848605e",link:"/blogs/63d9d2001a2c980007b66954",catalogs:[],date:"",limit:!1}]},relatedPrograms:[{title:"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馬戲創意製作人工作坊】之觀察",introduction:"自2016年起舉辦的「衛武營馬戲平台」,讓馬戲與雜技的專業人才及愛好人士有個固定交流的友善環境,不僅成為臺灣當代馬戲藝術發展的一個創意基地,同時也是臺灣與國際交流馬戲藝術的重要平台。",image:"bbdc4ffa38b4e500609a065234f8f0d5",link:"/blogs/63d9cf861a2c980007b668d4",catalogs:[],date:"",limit:!1},{title:"2022衛武營馬戲平台【新魔術大師班】之觀察",introduction:"新魔術大師班的瓦倫玎‧蘿叟與亞瑟‧沙福渥德黑,透過歷史、理論與技術傳授,打開臺灣魔術的角度限制,也打開創作思維的角度。探究藝文演進的歷史是重要且必要的,藉由閱讀法國新魔術的前進軌跡,找尋自身缺失的碎片,既能夠快速跟上腳步,也完整屬於臺灣魔術的發展史。",image:"5fb047ef048dee4d0f88a2d04848605e",link:"/blogs/63d9d2001a2c980007b66954",catalogs:[],date:"",limit:!1}]},fetched:!0},shippingAreas:{rows:[],loaded:!1},userAuth:{logined:!1,status:"NORMAL",inited:!1,data:null,showNsoOverlay:!1},announce:{show:!0},youthOverlay:{show:!1,showed:!1},featureCategories:{rows:[],loaded:!1,loading:!1},features:{rows:[],loaded:!1,loading:!1},newsCatalogs:{rows:[],loaded:!1,loading:!1},chronologies:{rows:[],loaded:!1,loading:!1}},routing:{locationBeforeTransitions:null}}